老狐狸就是老狐狸,一番和稀泥,两边都不得罪,但也暗示了“标准化”可以搞,但要控制规模和速度。
赵祯静静听着几位臣子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良久,才缓缓开口:“朕闻尔等之言,各有道理。军械之要,在于精良可靠,然匠作之本,亦在于传承创新。赵楷。”
“臣在!”赵楷连忙躬身。
“你之所言‘标准化’,于军械制造,确有些许实效。然其法颇新,争议亦大。朕准你于将作监内,继续试行,然需谨记:一不可苛待工匠,二不可骤废旧法,三需时时查验实效,若有弊病,即刻奏报。可能做到?”
赵楷心中狂喜!皇帝虽然没有完全肯定,但给予了继续试行的许可!这已经是天大的胜利了!
“臣遵旨!定当谨记圣训,慎行其事,以实效回报天恩!”赵楷激动地叩首。
赵祯点点头,又看向王貺和工部尚书:“王卿、李卿所虑,亦是为国。新政试行,需有监督。着你二人,密切关注将作监‘标准化’试行之成效弊端,随时奏报。”
“臣遵旨!”王貺和工部尚书连忙躬身,虽然不太满意,但皇帝发了话,也只能接受。
垂询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结束了。赵楷的“歪理”没有被一棍子打死,反而获得了在笼子里继续扑腾的资格。
退出偏殿时,赵楷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但心中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兴奋和昂扬的斗志。
曹玮走在旁边,低声道:“陛下圣明,未偏听偏信。然王貺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日后你行事需更加谨慎,尤其需拿出更多实绩,方能站稳脚跟。”
“下官明白!谢大人回护!”赵楷感激道。
有了皇帝的“口谕”加持,赵楷在将作监的腰杆顿时硬了许多。他回到工坊,立刻召集相关人员,传达了陛下的旨意(当然是经过美化的版本),极大地鼓舞了试点工坊工匠的士气。
标准化试行的步伐加快了。不仅限于弩箭和靖虏弩,开始逐步向刀枪杆、甲片编织等更多领域扩展。虽然阻力依然存在,但有了上方的默许,推进起来顺畅了不少。
然而,赵楷并没有被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皇帝和朝中诸公看重的是实效,是利益。他必须尽快拿出更多、更惊人的成果,才能将“标准化”从一种“奇技淫巧”真正转变为“强国利器”。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架已经初见成效的骑兵弩,以及更深远的未来。
材料!依旧是最大的瓶颈!无论是骑兵弩的轻量化,还是靖虏弩的性能提升,都卡在材料上。
他再次想起了那柄镔铁宝刀,想起了狄明月那句“马上用的弩”的野望。
一个更加疯狂、更加“歪楼”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或许……“标准化”不仅仅能用于生产制造,还能用于技术研发本身?用标准化的方法,去系统性地研究、测试、改进材料?
这个想法太过超前,甚至有些荒谬。但他已经被逼到了墙角,没有退路。
他决定,建立一个小小的、极度简陋的“材料实验室”。
没有精密仪器,就用土办法:用标准重物的坠落高度来比较硬度;用反复弯折的次数来测试韧性;用同样的炉子、同样的木炭、同样的加热时间来尝试不同的淬火介质(水、油、尿?甚至尝试狄明月提到的龟血?)……
过程注定是漫长、低效且可笑的。但这或许是打破材料瓶颈,让他的科技树真正生根发芽的唯一途径。
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启新一轮“土法科研”时,孙主事又一次面色古怪地找到了他。
“赵先生,宫里的内侍省来人了……说……说宫里有些机巧玩意儿坏了,听闻您手艺精巧,想请您……入宫瞧瞧?”
赵楷愣住了。
入宫?修东西?这又是什么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