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透露的“陛下或将于近期垂询”的消息,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赵楷心中炸响。兴奋、紧张、惶恐、期待……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坐立难安。
皇帝垂询!这意味着他鼓捣出的这套“歪理邪说”,真正进入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视野。是福是祸,是青云直上还是万劫不复,全在帝王一念之间。
他立刻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白天,他更加疯狂地投入到“靖虏弩”和骑兵弩的量产优化中,力求用实打实的产量和良品率数据说话;晚上,他则把自己关在工坊里,对着油灯,反复修订、完善那份关于“标准化”理念与实践的阐述文稿。
他绞尽脑汁,试图用最浅显、最“政治正确”的语言,来解释“标准化”的好处:如何节省国帑(减少废料)、如何提升军力(装备一致可靠)、如何强国安邦(快速培训工匠,扩大生产)。他引经据典,把《考工记》、《墨经》里能沾上边的只言片语都抠出来装点门面,甚至生拉硬拽地往“圣王之道”、“先王制法”上靠。
过程痛苦而滑稽。他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推销员,拼命包装一件自己都觉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产品,试图卖给最挑剔、最保守的客户。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旨意终于下来了。不是正式召见,而是一次“非正式的垂询”,地点设在宫内的一处偏殿,参与人员仅限于枢密院、工部、将作监的相关官员以及……他赵楷。
即便如此,也足以让赵楷紧张得手心冒汗。
垂询当日,赵楷换上了一身最体面的旧锦袍(还是铁蛋连夜熨烫的),在曹玮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地进入皇宫。高墙深院,肃穆庄严的气氛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偏殿内,气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剑拔弩张。官家赵祯并未端坐龙椅,而是穿着一身常服,坐在一张书案后,面色平和,看不出喜怒。吕夷简、曹玮、工部尚书、以及几位不认识的绯袍大员分坐两侧。王貺果然也在,坐在末位,眼神低垂,看不出表情。
赵楷跪下行礼,声音都有些发颤。
“平身吧。”赵祯的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朕听闻,你将作监近日于军械制艺之上,颇有些新思妙想,尤以‘靖虏弩’及‘标准化’之法为著。今日闲暇,特唤你来,细细言之。”
来了!赵楷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按照rehears了无数次的腹稿,开始陈述。
他先从边患急需、军械质量参差、工匠培养不易等现实困境入手,引出“标准化”的必要性。然后,他重点阐述了“标准化”的核心——“划一规矩,定其法度”,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制作样板量具、编写图示规程,来实现“器出一型,质有保障,匠易习之,产可速增”的目标。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带来了“靖虏弩”的标准化零件(几个齿轮、轴套)和一套简易量规,以及试点工坊的生产记录台账。
“陛下请看,此二齿轮,依同一标准样板制成,尺寸咬合如一,可任意互换装配,无需修锉。”他现场演示了量规的使用和零件的互换性,“试点工坊施行新法后,箭矢废料省三成,新匠上手快半月,此皆有账可查。”
他尽量用数据说话,避免空谈理论。
赵祯听得颇为认真,不时拿起零件和量规看看,还问了几个关于材料消耗和工匠接受度的问题。吕夷简等人则大多沉默不语,静观其变。
然而,当赵楷的阐述稍微触及“标准化”可能对传统匠作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时,王貺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陛下!”王貺起身,躬身奏道,“赵楷所言,看似有理,实则荒谬!其所倡‘标准化’,苛求一律,僵化呆板,全然不顾匠作之灵性,百工之巧思!长此以往,必使工匠沦为依样画瓢之呆役,祖传之精妙手艺断绝失传!此非强国,实乃毁基!更遑论其法多用奇技,不循古制,恐引邪风,坏人心术!臣恳请陛下,明察其弊,勿为巧言所惑!”
这一套说辞,依旧是老调重弹,但放在御前,分量自然不同。
赵楷心里一紧,正要反驳,工部尚书也缓缓开口了:“陛下,王御史所言,不无道理。匠作之道,心手相传,乃千年积淀之精华。一味强求‘标准’,恐失其魂。且各地物料、匠人手法皆有差异,强求一律,反增耗费。赵楷之法,于一小弩或可见效,然推而广之,臣深以为忧。”
这两位一唱一和,直接将“标准化”拔高到了“毁灭传统文化”、“脱离实际”的高度。
赵楷暗自叫苦,知道最难的关头来了。他稳住心神,躬身道:“陛下,诸位大人!小子所言‘标准化’,非为取代匠之巧思,实为奠定百工之基!正如筑屋需先平地,制器亦需定规。巧匠之才,当用于攻坚创新,设计新器,而非耗于重复劳作。且标准非一成不变,乃可随技艺提升而迭代更新!至于物料差异,正需通过标准甄选优材,淘汰劣料,促使天下工料渐趋一统,此方为强国之本!”
他再次强调“基础”和“迭代”的概念。
“强词夺理!”王貺冷笑,“巧匠置于重复劳作?何其荒谬!无千锤百炼之重复,何来巧夺天工之手艺?此乃本末倒置!”
“王大人!”曹玮终于开口,声音沉稳,“下官以为,赵楷之言,虽稚嫩,然有其理。军械制造,首重一致可靠。临阵换器,尺寸不一,贻误战机,教训深矣!‘标准化’或可使良匠稍缚手脚,然却可保万千士卒手持之器,皆堪信赖!此中轻重,还请陛下圣裁。”
他将争论拉回到了最实际的军备需求上。
吕夷简此时也缓缓睁开眼,慢条斯理地道:“陛下,老臣以为,曹承旨与王御史所言,皆有其据。然,事有经权,法有利弊。‘标准化’之于军械,或可一试,然需限定范围,谨慎推行,断不可骤然而广,以免动摇国本。至于匠作传承,亦需兼顾,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