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明月的“仗势欺人”虽然简单粗暴,但效果立竿见影。库房那边再不敢在物料供给上耍花样,赵楷和鲁小鱼所需的材料源源不断地送来,骑兵弩的研发工作得以全速推进。
有了鲁小鱼这个“人形自走外挂加工中心”,赵楷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思路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鲁小鱼的手巧得令人惊叹。赵楷画出再古怪的零件草图,他都能凭着对材料的理解和一双巧手,用最简陋的工具(锉刀、凿子、手钻)将其加工出来,虽然精度依旧感人,但至少能看出个模样,能装上测试。
两人窝在工坊里,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个负责“胡思乱想”,一个负责“动手实现”,失败了一个就一起骂骂咧咧地修改,成功了一个就击掌相庆,兴奋得像个孩子。
“小鱼!这个偏心轮的轴孔位置还得往左偏半分!不然省力效果不对!”
“好嘞!赵先生您看着,我这就改!”
“赵先生!这反曲臂的弧度好像大了点,上弦到最后特别费劲!”
“我看看……嗯,是有点过,得把这里削平缓一些……”
他们不断试错,不断优化。反曲弓臂的形状改了又改,偏心轮杠杆的比例调了又调,弩身的结构简化了再简化。
过程依旧充满了“歪楼”特色。没有弹簧钢,就用多层竹片叠加代替弹性元件;没有轴承,就用铜套加猪油;没有精密铸造,所有金属件全靠鲁小鱼一锤一錾地抠出来……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一架造型奇特、充满了手工粗糙感却又透着精巧构思的原型弩,渐渐在两人手中诞生了。
它比制式蹶张弩短小轻便许多,弓臂呈现出夸张的反曲弧度,弩身上方有一个不起眼的木质偏心轮杠杆机构,弩机也经过了小型化改进。
“成了!试试!”赵楷激动地搓着手。
两人来到工坊外的空地,进行第一次实测试。
鲁小鱼力气小,负责操作。他脚□□环,双手握住偏心轮杠杆的手柄,用力下拉——
嘎吱……杠杆转动,通过偏心轮的作用,将弩弦缓缓挂上了钩心。虽然依旧费力,但比直接蹶张省力了不少,而且发力更顺畅。
“上去了!”鲁小鱼兴奋地喊道。
赵楷接过弩,瞄准不远处的一截木桩,扣动扳机——
嗡!弩弦震响,弩箭疾射而出,噗地一声钉入了木桩,箭尾剧烈颤动。
“射程……大概一百五十步!威力不错!”赵楷估算了一下,相当满意。这已经达到了轻弩的标准,而且弩身更轻,上弦更省力。
“再来!试试连续上弦!”赵楷来了兴致。
鲁小鱼再次上弦,这次熟练了一些,速度有所提升。虽然还远达不到连弩的射速,但比起操作繁琐的“靖虏弩”,其单人快速部署能力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赵楷和鲁小鱼激动地抱在一起,又蹦又跳。
这架原型弩,虽然粗糙,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精度、耐久性),但它证明了赵楷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一种适合骑兵携带和使用的单兵强弩,在这个时代露出了雏形!
赵楷立刻将这一重大进展汇报给了曹玮,并邀请他前来观看演示。
曹玮看到那架造型奇特的弩箭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当他亲眼目睹鲁小鱼(特意选了他以展示省力效果)相对轻松地上弦,以及弩箭展现出的不错威力时,脸上的惊讶变成了浓厚的兴趣。
“此弩……确有机巧。”曹玮亲自上手试射了一次,感受着那独特的杠杆上弦过程,点了点头,“虽不及靖虏弩之威,然轻便迅捷,尤利骑卒突袭、巡哨、守垒。若能量产配发,于边军裨益不小。”
得到了曹玮的肯定,赵楷信心大增。他立刻着手对原型弩进行优化,准备小批量试制。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产能。
骑兵弩的结构比靖虏弩更复杂,对零件的精度要求也更高(否则偏心轮机构无法正常工作)。依靠鲁小鱼这样的天才手工制作,效率太低,根本无法量产。
必须将骑兵弩的零件也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
赵楷再次拉上鲁小鱼,开始绘制骑兵弩的详细零件图和装配规程。这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图纸画得更加细致,标注了大量尺寸和公差要求(用他能想到的最简单方式描述),并针对那些复杂的异形零件(如偏心轮),制作了专用的样板和靠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