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光线不佳,伤眼;
5。零件易坏,维修不便;
6。棉料粗杂,影响质量;
“我们的目标,”赵楷指着木板,“不是造一个飞快的纺车,而是造一个‘好用’的纺车!让纺妇们摇着省力,坐着舒服,少断线,少维修!”
鲁小鱼和学徒们看着这些从未想过的问题,面面相觑,觉得新奇又茫然。
“摇轮费力……是不是轴和轴承太糙了?能不能打磨光滑点?或者加个油盒?”
“断线……是不是喂棉的力道不均匀?能不能做个带弹性的导轮?”
“脚踏硌脚……包层软木?或者换个形状?”
“维修不便……要是零件都一样就好了……”
在赵楷的引导下,讨论渐渐热烈起来。虽然想法稚嫩,但方向开始朝着“人性化”和“可靠性”偏移。
赵楷根据讨论,初步确定了改进方向:
1。传动系统优化:重点解决摇轮费力问题。优化轴系设计,尝试加装简易含油轴承(用浸油毛毡代替),减少摩擦;研究更省力的传动比(虽然提升空间有限)。
2。喂棉与导纱机构改进:重点降低断线率。设计更稳定的棉条夹持和导引装置,尝试加入简易张力调节。
3。人机工程优化:改善操作舒适度。设计符合脚型的踏板,加装简易坐垫(内部填充碎布或软木屑),研究工位采光(加设反光板?)。
4。标准化与可维护性:设计易于加工和更换的标准零件,确保关键部件可互换,编写简易维修指南。
目标宏大,但赵楷决定从最简单、最容易见效的地方入手——人机工程和可靠性提升。
他让鲁小鱼带领学徒,先制作几款不同形状的踏板模型和简易坐垫,拿去给纺妇试用,收集反馈。
又亲自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滴油盒”,用一小节竹筒加上吸油毛毡,固定在轴承附近,实现缓慢自动润滑,减少噪音和摩擦。
他还改进了纱锭的平衡性,减少振动;打磨所有传动接触面,提高光洁度……
这些改进,在技术上看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土”,但无一不是直指纺妇们的痛点。
几天后,赵楷带着初步改进的几架“舒适版”纺车,再次来到永丰织造坊,请纺妇们试用。
效果立竿见影!
“哎?这轮子摇起来是轻省了些!响声也小了!”
“这踏板踩着是舒服点!没那么硌了!”
“这垫子……虽然丑了点,坐着是软和!”
“断线……好像少了点?”
纺妇们的反馈积极了许多,虽然对效率提升感受不明显,但操作舒适度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脸上的疲惫和焦躁似乎也减轻了一些。
织造坊管事看着纺妇们情绪好转,生产效率似乎也有微弱提升(因为中断减少),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戒备敷衍,变得配合了许多。
赵楷趁热打铁,开始推行最基本的“标准化”:统一关键易损件的尺寸(如纱锭轴、踏板轴),制作简易量规,要求维修更换时使用标准件。
工坊的维修匠人起初不以为然,但在赵楷的强硬要求(和狄明月偶尔的“仗势欺人”)下,勉强执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使用标准件后,维修确实变快了,不用再每个零件都手工修配,库存管理也简单了。
“这法子……好像有点用?”一个老维修匠私下嘀咕。
初步的“用户体验”改进和“标准化”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开局。
然而,赵楷深知,这还远远不够。纺车最核心的效率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要真正实现突破,必须对纺车的核心机构动刀。
他想到了水力驱动、多锭纺车等方案,但很快被自己否决。水力受地理限制,多锭结构复杂,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远超当前技术水平和农户的承受能力。
必须找到一种简单、廉价、易于推广的增量式创新。
他再次陷入苦思。
这时,鲁小鱼提供了一个灵感。他在把玩一个坏掉的纺车摇柄时,无意中发现,改变摇柄的长度和握持形状,似乎能更省力!
“赵先生,您看,摇这个长柄,好像比摇短柄省劲!就是有点晃……”
“还有,这手柄要是做成圆的,手握着容易打滑,要是做成……做成扁的,或者带凹槽的,是不是就好使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