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继续听孙奂说到:“长信宫孤悬于塞外,几乎从不涉足中原纷争。只是最近几年,其宫人大多南下入关,除去仇杀报复之外,其最重之事,便是为了扁鹊门的《神农本草经》。”
“原来长信侯的真名叫做赵桓。既然长信侯有如此势力,为何从未在江湖之中听闻过此人名号?”嬴栎问到。
孙奂摇摇头,道:“赵桓此人,不知是男是女,师承何门何派,更不知其来历底细。只知道此人武功高深莫测,非常人所能企及。”
孙奂又道:“当时是,伯成师弟得知长信宫高手从塞北潜入中原。其门人受长信侯赵桓旨意,千里奔袭,竟来到了楚国境地。经过与其门人多次缠斗与鏖战,左师弟遂探听到长信宫等匪人之用意,赵桓欲求不死,得知《神农本草经》之中有记在炼丹炼药之法,这一路杀将下来,师弟与老夫的行踪身世,终于暴露。长信宫的矛头便对准了孙,左两家。”
“因此大父是担心四方林的密哨是长信宫门人。”
孙奂道:“正是如此,我联想到师弟的告诫,决定亲自一探究竟。殊不知,竟然发现了一个当时的秘密。”
“许易勾结东山盗匪,外连长信宫,试图在会稽举事,复兴秦国。”嬴栎一字一句说道。
孙奂道:“吴县的事,老夫都已经知道了。要不是卫尉出手相助,恐怕姜儿就要蒙难!”
说罢,孙奂起身,对着嬴栎一拜。嬴栎不能受之,扶住孙奂道:“前辈快请起。”
王廉在一旁问及,他似乎知道许易谋反一事,但是诸多细节不明。嬴栎将此事告知于王廉,叔冽听了,不禁谓然一叹。
孙奂继续道:“这一切似乎都是机缘巧合。就在老夫深入四方林之时,遭遇了五蠹之一,祭酒,孟舆。一番交手之后,我将此人击退。从他口中,得知了长信侯暗中支持许易,颠覆会稽郡的意图。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孟舆便想从老夫身上,得到这本《神农本草经》。”
嬴栎想了想,说道:“当时长信宫应该派出了数路兵马,除了吴县东山一路,太湖与驿站的那几队人马,就是为了经书而来。”
孙奂道:“长信宫的杀手在药庐之中暗下毒药,当时情况紧急,老夫无法现身相助,只好置放雷公藤来吸引你二人注意。万幸的是,姜儿看出端倪,化解了危险。”
嬴栎此时大致明白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他道:“前辈离去之后,一直在东山一带行动。这也难怪长信宫门人多次向我提起
前辈。”
孙奂道:“正是如此,返回东山之后,老夫为了查明真相,故意进入山寨,假装被俘,因此得以探听到机密之事。”
嬴栎似有所悟,他道:“《神农本草经》共有两卷。长信宫既已得到百毒之书,那么接下去必然会争夺这部《羽化之书》。”
孙奂道:“这两卷经书对赵桓而言,都是大有裨益。前者修炼毒功,后者炼制不死丹药。寻常武人尚且不惜代价争夺经书,又何况长信宫这样的大派!”
王廉听罢,遂道:“说道长生不老,在下实难相信。也许这魔头还有别的企图?”
此时孙奂神情凝重,他思虑良久,转言道:“两位可知,如今在长城以北,是何人在统帅匈奴诸部?”
嬴栎听孙奂说起长城,蓦地想起蒙恬将军。
蒙恬,是祖籍齐国的秦国大将,曾率领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成为秦帝国北方边境的庭柱。威震漠北。
秦帝国与匈奴之间的纷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末年。战国时,秦帝国的北部国界,再加上赵、燕二国。三国之边界与东胡,匈奴等戎狄部族接壤。
早在秦王政时代,北方匈奴在部落首领头曼单于的治理下,其势力不断壮大。在与秦灭六国之战的同时,匈奴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占据了北方大漠广阔之领土。一时之间,匈奴成为了秦,赵,燕三国的边防大患。
当秦举统一六国之战期间,匈奴趁秦赵燕三国竭力内战,无暇顾及边境守备之时,大举入侵华夏北境;更当秦起全国之军发动秦楚灭国之战,匈奴再一次跃马阴山,逾过赵国长城,侵渡黄河而向南,侵占了彼时中国之河套地域以及东方之故赵九原,云中各郡;向西,则逾越秦国之榆林长城,劫掠陇西,北地,上郡各郡。其地,乃是秦国边防重镇,距离秦国首都咸阳不过数百里,匈奴铁骑一路西下,旬日即可抵达,遂使秦京畿关中之地遭受重大威胁。
秦国为应对匈奴北侵之患,于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嬴政亲自率领咸阳精锐北上巡边。当时是,秦王嬴政已横扫六合,一统华夏,加冕为始皇帝。秦始皇嬴政已将平定边患列为帝国统一之后的重要大事。
秦始皇之巡边路线,东至碣石,接循北平,渔阳,上谷,上郡,雁门各郡,最后由上郡复归咸阳。
归国之后的秦始皇,遂举朝会,会议群臣。由于巡边归来,
嬴政彻底洞悉匈奴入侵的情势。于朝会之上,制定了筹边之方略,分别是:北逐匈奴,修复长城,移民戍边,修筑驰道。
自此,华夏大一统之帝国的筹划边防之策,成为了保卫国家民族生存之首要措施。始皇帝开筹边卫国之先河,其功惠遗后世,卫佑华夏。
是年,始皇帝即命一代名将,蒙恬率领秦军三十万北逐匈奴。咸阳在始皇帝坐镇之下,以倾全国之力支持蒙恬北征。
秦逐匈奴之战,由此而始。
此时秦帝国不受中原事务所羁縻,加之兵锋锐利,猛将如云,经过始皇帝的筹划,秦帝国征伐匈奴之条件已成熟完备,秦军北伐,如虎兕出柙,倾啸山林。北方边境之形式,遂之发生突变。华夏与匈奴之对峙,终转入另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