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0章(第1页)

第110章(第1页)

第二天,西华的公告轰动了全世界,日军的大舰队,被西华空军摧毁了近40艘主力舰艇,甚至包括3艘航母和3艘战列舰!西华这是用另一种方式,狠狠地洗雪了当年北洋海军的甲午海战之耻!

正在海外的前海军总长萨镇斌,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长的陈少宽,都为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唯一遗憾的,就是对日海军的复仇,不是由海军自己完成的。

空战结束后,岗村在西华军的炮火中,痛苦地思考了一个晚上,然后决定立即全面撤军,可问题是,现在撤军已经变得极其困难。

他向大本营求援的结果,直接上了裕仁的御前会议,在陆海军几乎要打起来的争吵中,裕仁最后决断,海军还是要努力接出在青岛的日军,但是1938年的日本军费,将比原来以陆军为主的开支,转向以海军为重,尽力补偿海军的损失。而陆相杉杉元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因为不仅是海军的坚持和日军的决断,包括文官系统的倾向都是一致的。

杉杉元内心明白,大家这是以“腹艺”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态度上的趋势,那就是对于日本陆军在大陆战争的胜利可能性,开始倾向于悲观,而海军关系日本本土安危,以及“南进策略”的可能性,现在的重要性逐步超过了陆军。只不过陆军势大,大家不好明说罢了。

所以按照石原策略规划的江南战争的胜负,将是陆军的最后机会,如果西华打过了长江并击败了日本陆军,那么全面侵华就宣告失败,日本剩下的选择,就将是力图保住满洲和朝鲜。不过杉杉元心里冷笑,今天你们缩减陆军的资源,未来如何保护满洲和朝鲜呢?

日本的连续大败,已经使得这个国家的很多“忧国忧民”之士,在思考别的出路了。例如石原莞尔之类的日本“智谋”之士,已经开始在痛苦地考虑失去满洲的可能性了,明摆着,按照华北会战的情况,西华同样在东北重演,日军真的挡得住吗?石原最近沉溺于酒色之中,他实在想不出来日本的出路。

接下来的青岛战役,就变成了西华常规化的重火力攻击,日军在依托青岛要塞工事拼命防守的时候,其海军动员了一切运兵舰,甚至是民间商船,从青岛试图将大部分军队运走,很多其实被消灭在海上的轰炸中,最后当西华收复青岛的时候,原来驻守青岛的18万日军,只有8万多人被海军接了出去。其余日军,大部分战死,最后有2万多日军投降,还是老规矩,被拉去终生挖矿作为惩罚。

在西华的连续打击下,日军即使是老兵,也有很多人不再坚持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开始投降,其实质其实是对西华有了敬畏而已,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疯狗”,你如果畏惧,他就更疯,拼命地要上来撕咬你;但你如果把他恨恨教训痛打一顿,他就敬畏,看到你就夹起尾巴。

11月5日,青岛战役结束,其实在青岛战役结束前,于天云第12集团军已经提前南下,西华中央军委汇合各方面的情报,日军从连云港大举进攻苏北,甚至前锋直指安徽,占领淮河流域的企图甚为明显,这让中央军委判断,日军这是试图复制黄河防线,再建设一条淮河方向,因此需要迅速加强南下的力量,由于青岛在大空战后形势已明,于天云12集团军被命令提前南下,西华要以二野与三野部分军队的结合作战,粉碎日军的淮河防线企图。

南京总统府内,蒋介石面无表情,他刚刚看完2封电报,他的手有点颤抖。

第一封电报来自西华中央军委,要求国军迅速让开亳州、徐州、蚌埠和阜阳之间的区域,实际上就是让他让出安徽北部,理由光明正大,西华军的二野和三野,将在淮河两岸与日军进行会战,将从苏北进攻安徽的日军歼灭在淮河流域。目前在这个区域内的国军,建议蒋介石撤往安徽南部,加强民国体系对抗日军的底蕴。当然,西华欢迎国军在上述区域共同抗日,但必须接受西华的领导。

第二封电报则来自淞沪前线,经过从8月到11月初近3个月的抗战,国军已经开始支持不住。蒋介石并不知道,在这个时空的国军淞沪抗战,相比异时空,已经好了很多。因为几乎没有纠结上海市区的抗战,而是在外围构筑了强大工事,这使得日军被迫开始不断的攻坚战,打到中途,日军华中派遣军的9个师团全部上阵,也被国军一时挡住了。

如果只有这9个师团,国军哪怕是打半年,都有可能。但是石原的“三河计划”改变了一切,从10月开始,日军逐步向华中增兵,试图在消灭蒋介石政府后,实施“隔江对峙”的战略计划。

虽然日军增援的师团主要是以新兵为主的补充师团,但战力也远在国军之上,至少火力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淞沪前线,逐渐支撑不住,到11月初,已经在全面考虑撤退的问题了。日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5个师团,而且对于前期的9个师团,是随打随补,保持满员,全军逐渐达到了超过30万人的规模。

3个月打下来,国军已经牺牲超过20万,当初的60万部队,加上后期补上去的10万,现在只剩下了约50万人,一些部队的士气,有所削弱。这让蒋介石忧心不已,最大的担心,当然是既然淞沪前线不保,那么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难以保住了,这当然让他很难过。

对于西华的催促,他当然非常恼怒,这是逼着他让出地盘啊,但也没有办法,光骂娘希匹也没有,留在那里就面临日军的进攻,他的精锐部队,不能有更多损失了。

日军在淞沪会战的同时,部分的军队也从海上进攻浙江,台州、温州都已失陷。上述的综合形势,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国民政府要保住江浙沪,已经不现实。

所以蒋介石最后做出了决定,实际上就是放弃江浙沪加上安徽,国民政府彻底地躲到背后,他可不信日军在西华的强大压力下,还有能力大举进攻他后退的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和江西,新的民国抗日前线,将以江西和福建为中心建立。目标很明确,就是坐观西华与日军战争的成败,等待可能的机会。

在徐州的国民党主将李宗仁,接到了蒋介石“披肝沥胆”的长文电报,蒋介石没有掩饰自己的心路历程,指出淞沪会战失败在即,需要保存国民政府元气,徐州会战,还是交给西华打的好。国民政府的武力,相比日军差远了,

淞沪失败了,如果在徐州再失败,西华并不在乎,但是国民政府的元气就更加凋零,为党国的长远利益计,请忠仁兄立即率部退入安徽南部,然后继续退往湖北。

白崇禧也给李宗仁来了电报,他同意蒋介石的意见。西华的强大和日军的逼迫,迫使这些原来各怀鬼胎的国民党的不同派系,被迫“团结”了起来,因为他们的武力相对而言,太弱小了。

李宗仁长叹了一声,统一徐州方面国军将领们的共同意见后,他与西华交涉,将这一区域的防御,交给了西华。

西华军迅速地进入这一地域,实际上已经使得日军的淮河防御计划破产了一半,日军并没有料到蒋介石政府会将这一区域全部让给西华,这使得西华的进军速度快了很多,超出了日军的预料。

11月6日,国军开始从淞沪前线不断撤退,并宣称组织南京的首都防御。

淞沪前线的后撤,只能算是部分有章法,有些弱势的部队,在日军的追击下就溃散了。

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李思华与毛泽东,以西华政治局的名义,严厉要求蒋介石政府,立即开始疏散南京的民众,国民党的南京防御,应该是纯粹的军事防御,民众留在城市,对于野兽般的日军来说,极可能有被大屠杀的可能,如果国民党组织不利,这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担心蒋介石未必重视,接下来还对国民党南京防守的将领们,通过地下党进行了一对一的警告,尤其是主将唐生直,李思华直接以李力胜的个人名义,严厉警告他,必须立即疏散民众,如果他以固守的名义,将民众留在城内,那么西华和李力胜就会将他视为千古罪人,发誓要杀他和他全家,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种严厉的警告,自然极大地震撼了蒋介石,更不要说唐生直。虽然他们还在固守和放弃之间犹豫,但对于撤走民众这一条,倒是遵循了西华的警告。很明显,如果他们不遵从,最后如同西华所说的日军发动了对南京民众的大屠杀,西华必然将此前的警告公诸于众,他们也必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也是没办法,她无论如何计算西华军的速度,也不可能做到在南京大屠杀前,直接军事攻击到南京,所以只能是提前疏散南京民众。

在军事上,她只能是通过特种三师,尽量地做好南京城外的协助民众撤离的工作。通过地下党在南京的宣传,在一些公开的机构掩护下,提供粮食和船只,沿着长江西去,将部分南京民众沿着马鞍山向安徽甚至是湖北撤离,当然,愿意去西华的自然送到西华。

进攻徐州的日军,主体是重建的第6、第8和第9师团,以及3个三等师团,共计15万人,组成了日军第10军,司令官横山勇。

徐向前三野的刘志丹第11集团军,在国军撤退后,迅速占领了台儿庄、贾汪和徐州地域,在邳州与上述区域之间,与日军第10军迎头相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