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撞,就让日军流血不已。刘志丹部打得极猛,重点突破日军几个师团的结合部,试图分割日军,实现对其中被分割部分日军的歼灭。横山勇这个日军出名的“独走名将”,第一次见识到了西华军的火力,在迅猛的火炮攻击及徐进弹幕之下,日军的第6师团,被西华军的突击部队很快分割出来。
横山勇拼命指挥其它日军部队,猛攻西华军分割日军的突出部,试图救出第6师团,但是西华军的火力太猛,炮弹好像是不值钱那样地铺天盖地,日军的进攻,往往还没有攻到西华步兵的防线前,就已经被炮弹打得粉碎。
就在横山勇还在努力之际,日军陆航的侦察机传来的消息,另一只西华军大部队已经进抵灵璧县,然后正朝北面第10军方向席卷而来。
这当然是给了横山勇当头一棒,他已经不再有皇军的战力一定超过了西华军的妄想,单单是战斗中的西华军,他就已经落了绝对下风,如果西华的援军赶到,第10军有可能全军覆灭。
他不得不放弃拯救第6师团,指挥其余5个师团试图立即后撤,这倒让刘志丹感到郁闷,本来是准备一口一口吃肉的,结果第一口还没吃完,日军就要跑了,他留下3个师围攻已经陷入绝境的第6师团,指挥其余的6个师“黏住”日军第10军,不断追击,而二野的前锋,王金山第5集团军在得知消息后,也拼命地加速,试图拦截住横山勇。
最后,横山勇不得不再次壮士断腕,用3个补充师团组成临时战线阻击西华的2路追兵,而自己带着第8和第9师团逃命,一路退向东海和连云港。
淮河会战的前哨战,日军付出了损失4个师团约9万人的代价,横山勇最后带着第8和第9师团以及在东海和连云港等地的驻屯部队,一共7万多人,从连云港撤往盐城附近的海域,他们将被布置到淮河防线上。
实际上,日军的“淮河防线”,现在其实只有从三河闸、淮安到沿海的这一段,洪泽湖以西的领域,他们是无力占领了,西华军正在迅速地占领这一区域。因此通过淮河这“第二河”阻挡西华军的计划,已经很困难了。
在面临新的局势后,日军的淮河会战,是不是还要打,还是干脆撤过长江,成为了大本营争论的焦点,也成为了岗村的思考重点。
岗村最后对大本营的建议是,还是要打。原因并不复杂,他认为:
一、从连云港到启东,海域广阔,日军通过海军的补给畅通,西华的空军难以掌握日海军的补给情报,因为日海军可以灵活地选择支援的海岸。
二、可以在洪泽湖以东区域,利用密集的水网,阻隔西华军的装甲或者是摩步部队,这里已经是非常适合日军这样轻步兵的地形,有利于发挥日军的长处。
三、由于湖网密布,建议大本营立即调集大量的小型汽艇和炮艇,利用湖、河形成对西华机动灵活的抵抗。
四、由于日海军灵活的调兵优势,使得日军青岛和徐州两个方向撤退的约17万兵力,得以运动到上述区域,加上原来淮河防线的30万部队,以及最新增加的3个补充师团6万人,合计53万兵力的大兵团,具有一战之力。
五、随着日本本国的生产力上升,目前日军的装备以及弹药,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淮河会战上,日军拥有比较充足的武备,有信心打一场后勤比较充分的战役。
岗村的提议得到了大本营的支持,他是前线主将,最清楚前线的情况。如果主将都没了信心,那日本还靠什么打下去呢?
新的大会战的乌云,开始迅速集聚,大风雨要来了。
第177章守江必守淮??
11月25日左右,西华军参与淮河会战的部队,均已到位。基本上的主力部队,是二野的第5、第6和第7集团军,以及三野的第9、第11和第12集团军,共计6个集团军90万人,再加上一些其它辅助部队,妥妥的百万大军。二野的第8集团军,留守河南,而三野的第10集团军,留守山东,尤其是青岛。
由于西华军占领地域的扩大,此时西华军正在进行扩军,不过是以新军建设为主,而不是在现有野战军基础上扩军,新的第六野战军和第七野战军正在建设和训练中,预计将在明年初正式成军,届时西华的主力部队,将达到450万人左右(还包括一些其它部队的扩大)。
这次扩军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为了对日作战,对日的话,现有的300万部队已经足够。扩军是为是了预防苏军的威胁,毛泽东和李思华商量之下,认为苏联会很忌惮中国的统一,届时在日军完全失败、例如在东北失败的前提下,苏军做出一些威胁性的动作甚至是摩擦都是可能的,毕竟二战还未开启。
11月29日,淮河会战正式爆发。
战役是从三野于天云第12集团军从山东越过省境,进攻连云港(海州)开始的,此前连云港是日军对其“淮河防线”最大的补给港口,而且是日军后撤最方便的港口,所以自然成为西华军的进攻首要目标。
三野的另外两个集团军,即杨永第9集团军和刘志丹第11集团军,则分别从枣庄和徐州方向,向宿迁方向攻击前进。
二野的王金山第5集团军,转向占领安徽蚌埠,前锋直指还在国民党控制之下的滁州,这已经很接近长江了,滁州再向南不远,就是长江,而过了长江,就是南京。
二野的杨德志第6集团军和杨晨吾第7集团军,则针对日军正在全面占领长江以南的趋势,从阜阳一带,朝向合肥、六安一带进军。未来的目标,是先在安庆、铜陵和芜湖(均在长江以南)的对面即长江北岸驻屯,随时准备渡江战役。
不过此时第6和第7集团军,尚不能直接占领合肥和六安,那里仍然是蒋介石政府控制的,而且现在是其从南京撤离的通道。西华军是有点不耐烦的,现在国民政府逐渐变成了抗日的阻碍,而不是助力了。
根据最新的调整,杨晨吾第7集团军将与王金山第5集团军,均转向东面,朝扬州前进,准备进攻淮安、盐城一带的日军。
在这样的部署下,实际上西华军对日军的攻势,主要形成了从北向南的两路,以及从西往东的一路,合计三路大军,5个集团军。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西华大大加强了各个集团军的舟桥部队,因为作战区域从华北山东的大平原,逐步进入了江淮的密集水网区,随时都可能要搭建浮桥渡河渡江。
日军大量增援内河炮艇的情报,也被各地地下党组织反馈上来,李思华早已建立了情报分析部门,这个情报由此被西华所重视。于是对付日军以内河炮艇为核心的小股部队渗透,就成为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作战重点,在淮河流域开始广泛地建立密集的监控网络,发现了日军,就通过加强了火力的地方部队。进行打击。大量的巴祖卡火箭筒因此被分发到淮河流域的地方部队,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游击战”。
面对西华的三路大军,岗村也不得不将主力一分为三,不过他是内线作战,调动兵力相对距离比较短,所以还算便利。
他此时手中有60万大军,华中派遣军给他支持了3个师团7万人。所以他的部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