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州)区域15万人兵团;宿迁-淮安防线15万人兵团;扬州-泰州防线15万人兵团(其实是总预备队),另外进攻滁州的15人兵团其实也属于扬州-泰州方向,这里因为与日军华中派遣军仅长江一江之隔,所以兵力也是最重的。说得不好听一点,随时可以通过长江撤退。
到12月1日,宿迁附近,刘志丹11军与日军爆发了激战,至此,日军淮河防线的北线,已经全部接战。
无论是进攻连云港的于天云12军,还是进攻宿迁的刘志丹11军,都发现日军打仗变聪明了,也更适应了劣势火力下的战斗。
例如,在我军重炮轰炸过的地域,那些弹坑就成为日军士兵抢占的掩体,他们根据经验判断,弹着点重复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例如,日军现在对战壕的挖掘极为用心,甚至各个部队还配置了使用柴油机的小型掘进机器,其战壕体系现在都是密密麻麻的Z字型组合,四面八方联通,通过战壕的机动性很快——“散”和“聚”都方便了很多。
不过日军也不是没有弱点,过去那种普遍的射术精准的老兵,明显少了很多,日军现在的射术基本已经比不上西华军,那些老兵大多数已经在前期的战斗中死掉了。
总之,战争逼迫着所有人进步和“聪明”,日军也不例外,不过日军战术水平提高了,但单兵的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个岛国,精锐士兵的人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简单估量一下就知道,全国7000万人口,男性3500万,去掉老人、孩子、统治阶层、病人,16~40岁的适龄总兵源,最多1100万人左右。
看起来总数与德国差不多,因为两国的人口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得远了,德国从孩童开始的军事教育,要比日本扎实得多,这是不同的经济水平决定的。所以日本的1100万兵源,去掉最低需要保留用于生产的,最多只有700万兵源左右,而这700万兵源,还有大量的是农民等需要长期教育的对象,其能够提供比较精锐的兵源,大约只有200多万,而现在,几乎已经被西华消灭了一半。
日军进步了,那就扎扎实实地打,西华毕竟有着空中优势和重炮优势。
在攻击中,刘志丹和于天云都发现,这一次对面日军第12军的火力,明显强了很多,毫不吝惜弹药。这使他们想起了上级曾经的提醒。
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在抗战开始半年左右的时间,日军的军工生产会进入高峰,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高峰最多持续1年左右,就不得不受到短缺的资源和财力的严重限制,从而逐步走向枯竭。
从战略角度,石原莞尔他们最早所持的“暂缓扩大侵华论”是正确的,因为日军对占领后的东北,其实开发的程度仍然有限,单单从钢材的产量就可见一斑,1937年东北的钢铁产量,仅有72万吨。
日本之所以被称为“最穷的帝国主义”,就是因为缺乏资本和资源。其资本是通过掠夺民国,但民国更是穷逼,其实能掠夺的是有限的。资源本来获得了东北,如果深耕的话,会极大地改善日本的底蕴,但是他们太贪婪了,急不可耐地试图全面占领全中国,而在其占领区,战争期间资源的开发极为有限,主要就是抢了一些财物,且这些财物能够马上国际变现的非常有限。
所以日军全面侵华,在战略上就是打了个寂寞,耗尽了自己本土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日本人精于小战术,而拙于战略,在侵华一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刘志丹和于天云,对策也是简单的,就是李政委说过的“苏联名言”:“遇到抵抗,大棒横扫;抵抗加剧,大棒加粗!”
西华加大了对于日军阵地轰炸和重炮打击的力度,在连续的打击下,日军的伤亡也开始越来越多,而刘志丹,则在5天的连续攻击之后,首先放出了他的杀手锏——第11集团军新建设完成的一个坦克装甲师。
在连续几天的打击后,日军在宿迁的阵地,已经近乎于一片平地,当然其中还有不少的暗堡,但在近500辆坦克的冲锋之下,这些暗堡的火力一暴露,就会被坦克炮摧毁,很快就在日军的阵地上,打开了约3公里宽的通道,11集团军的步兵,迅速通过通道,将日军重建的第10和第11师团,分割包围。
接下来,刘志丹用3个步兵师约5万人,挡住了日军第12军其它部队试图拯救第10和第11师团的企图,日军的反扑非常剧烈,这3个师的防御阵地上,打成了尸山血海。
在坦克攻击前,刘志丹11军的另外2个步兵师已经从日军第10和11师团的左翼迂回,准备与坦克部队实现对上述2师团的合围。
在坦克攻击成功后,装甲运兵车中的步兵堵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后退之路,更多的步兵正在赶去。而其左翼有11军两个师,中间突破部有11军2个师,最终实行了对日军这两个师团的全面合围。
11军坦克师在完成突破后,开始从日军这两个师团的背后,进行反冲锋,他们的冲锋和攻击,将第10和11师团的“统一战线”打碎了,使之变得支离破碎,凡是日军的重火力点,都遭到了坦克的集群攻击,很快覆灭。
西华的重炮群也压缩了日军的范围,它们不断前移,使得炮火的密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第10和11师团的士兵,不断大量地伤亡。
在接近1天的打击后,刘志丹发现日军的抵抗开始衰弱,下令总攻,在一阵疯狂的轰炸和炮击后,西华步兵以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对于日军第10和11师团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在发现无法拯救第10和11师团后,日军第12军开始了全面撤退,不撤退真不行了,二野的第9集团军,正在加速赶来。不过西华阻击他们的3个师,还是拼命地黏住了日军断后的一个师团,并几乎将其全歼。
宿迁会战,刘志丹第11集团军单独歼灭日军2个半师团,让日军损失超过8万人,此役之后,刘志丹成为西华军中新升起的闪耀将星。不过,西华军此役,总体也伤亡近2万人。
2天后,杨永第9集团军赶到,他羡慕地对着刘志丹大呼:“来迟了,肉都让你老刘吃完了!”
刘志丹大笑:“后面有的是肉吃!”
刘志丹的11集团军伤亡较重,需要短期修整和补充。于是杨永第9集团军接替了刘志丹前军的位置,向着淮安方向攻击前进。
最早开打的于天云第12集团军,此时终于也在连云港(海州)方向取得了进展。日军对于连云港的防御,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因为这个港口对他们很重要,这里可是陇海铁路的起点呀,所以有很多钢筋混凝土的堡垒工事群落。
余天云打得比较稳,他利用陇海线,集中了10列铁轨重炮列车,用1吨重的巨型炮弹,逐一敲碎日军主要的据点,又申请了超过200架的以红龙JU88轰炸机为主的轰炸集群,重点也是用500KG以上的巨弹,进行打击。
在这样每天上千吨炸弹的倾泻下,日军逐渐不支——再精妙的战术,也要有据点和交通线作为支撑,当这些都失去了,就只有巷战,可是海州又不大,日军的主要兵力,还是布置在一个“面”上防守,海州城区只是其中的一小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