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1章(第1页)

第111章(第1页)

12月7日,日军被迫向响水撤退,在重建的14、15师团的率领下,分成了A、B这2个集群,梯次掩护后撤,即A集群挡住西华军,让B集群先撤,而B集群在后方构筑了阵地后,阻击的A集群再后撤,B集群则利用构筑的工事阻击西华军。如此重复。

这种战法却难不住于天云,他的部队还没有坦克师,但是摩步师是有的,他不惜损失一定的重卡,也让2个摩步师从西翼大纵深迂回,在响水与滨海之间,截断了日军第13军的退路。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就变成了于天云率领的7个师,猛攻日军以14师团为主断后的A集群。日军B集群则被12集团军的2个摩步师断了退路,被迫与之血战。

此时于天云却变得极为果断,他集中了600多门重炮,以及其它火炮2千多门,对日军A集团发动不停歇的疯狂炮击!在连续的打击之后,趁着日军防线七零八碎还没有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直接发动了对日军A集团的全线总攻,日军A集团就这样被击溃了,溃兵主要向着B集团的方向靠拢,而此时B集团还在努力试图打穿12集团军2个摩步师的防御,于天云就趁机对日军B集团发起连续进攻,在南北夹击之下,B集团的抵抗也不到1天的时间,就溃散了,日军四散逃亡,他除了派出3个师追击大股的溃兵外,指挥其余的6个师快速朝盐城挺进,他想抄了淮安日军的后路。

此战于天云打得非常漂亮,很有快慢切换自如的节奏感。日军当场被击毙的人不断多,大约有不到4万人,但其余11万人都被打散,在3个师的追击下必然还会击毙大量的日军,这些溃兵逃离的方向也只能是海岸,逃往盐城的方向已经被他的大部队截断,他部队的伤亡也比较小,不到1万人。

这一仗,让于天云重新回到了革命军的第一流战将的行列。就像林彪曾经是红一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一样,于天云也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27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一等一的主力红三十军的军长,被张国焘亲口称赞为“游击天才”,没有打过败仗。

可惜他为人桀骜不驯、脾气很坏,对身边的人动辄打骂,因此人缘极差,所以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还没有绽放出真正的光芒,就早早凋零。

按照李思华的记忆,关于于天云前世在1935年的死亡有两种传说,一是因为他当时重伤,但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于是张国焘的亲信,在过河时故意翻转他的担架,让他掉进河里淹死。二是由于他的妻子不忍同志们挨饿,过草地时枪杀了藏民的一头牦牛,结果被张国焘以破坏纪律的名义,下令枪毙了他妻子,当时他又重伤,一时想不开,自己跳了河。

在这个时空,由于红四方面军并没有北上长征,而是在西华占领四川的时候,召回融入,自然那个时空的惨烈故事并没有发生。

对于这个战将,李思华最初的心态十分矛盾。既嫌恶他的臭脾气和骄傲自大,又觉得他人才难得。对比于天云和林彪,可以说林彪是那种冷静的天才,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头脑、谨慎而周到。但于天云就是那种“直觉型”的天才将领,读书不多,脾气很坏,性烈如火,但在战场上的直觉,犹如野兽般敏锐,是那种临机百变、十步一计的将才。别人复杂的计策,他却总是直觉地看穿。这样的天生将才,不用实在太可惜了。

当初于天云曾经与总参谋长刘伯承产生严重的冲突,他看不上刘伯承讲述的正规的排兵布阵。在李思华看来,这就是两个人打仗上思维模式的大相径庭。刘伯承的方法适合于大多数的将领,而于天云自己的方法只适合于自己,大多数的将领,不可能由自己的直觉指引。

这就是《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岳飞曾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刘伯承教授的方法,其实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但于天云这个骄傲自大的家伙,就只靠着自己的天赋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人不冲突才怪呢。

所以在于天云进入高级军官训练班之前,李思华专门找他谈话告诫了一番,于天云对于李思华倒是恭恭敬敬的,他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没有李力胜同志的坚持,他估计就一沉到底了。

不过这个家伙在训练班里还是那样桀骜不驯,让得到其它同志反应的李思华大光其火,把他叫来痛骂了一通,倒是把于天云给骂醒了。

第178章南京京观与镇倭塔?

当时李思华痛骂于天云:“你有什么可骄傲的?你现在已经熟悉了西华军,对比一下你在红军时代打过的那些游击战,算是正规战争吗?你不学无术,懂得如何协调指挥飞机、坦克与重炮的协同作战吗?靠点小聪明,别人夸上几句,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李思华粗话都骂出来了:“他娘的以前你就是个游击队长,打了点全世界最低层次的游击战,就把自己当个人物了?您还看不起别人,我可不可以看不起你?老娘建起了欧洲水平的百万西华大军,硬生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都没有你那么骄傲?你他娘的凭什么?”

“你有什么资格打骂身边的同志?就因为你职务高?那我可不可以扇上你十七八个嘴巴子?都是革命同志,你把自己当人上人?你的革命精神哪里去了?”?

“要指挥现代战争,文化和军事知识是最基本的,你还以大老粗为荣,想靠你那点小聪明指挥?少他娘的扯淡!”

后来李思华平静了一点,又对比了他和林彪,说当初红军时代,他和林彪在红军中都名噪一时。可为什么现在组织重用林彪而不是他?因为林彪冷静、睿智、审慎,党组织将军队交给他放心!反观你现在这个烂样子,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看自己狂妄自大的丑脸,组织能放心让你带队伍?

最后李思华警告他,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不能改正,那组织只能是放弃他。确实李思华心中已经做好了放弃他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不留丝毫情面的痛骂,倒是真的将于天云骂醒了。他回去后在宿舍里怔怔地发愣,舍友问了他一句,他倒是坦然地回答到:“刚才被李政委骂得像一条狗一样,倒是骂醒了我。”

那以后于天云确实变了,虽然不是说变了一个人,不过脾气收敛了,也能认真地读书和听课,这种极聪明的人,只要路子正了,进步就非常快,最后在他那个培训班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

也正因如此,在最后安排职务的时候,虽然很多人因为他此前的“劣迹”而反对,但李思华首先安排他担任军长而出征青海,在他表现不错之后,还是将他推上了第12集团军司令员的位置。

于天云将对李思华的感激默默藏在心里,他觉得是李政委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一次他大败日军,心想总算没辜负李政委对他的期许,他知道军中对他的异议不算少,现在的战绩,总算堵了那些人的嘴。

确实,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渊源,在西华军中近期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张国焘,此人在西华安静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借助其老资格,搞风搞雨,也有附和的。这让李思华下了决心,让情报机构在解放北平前,就从警察局找到了张国焘当年叛变的真凭实据,当时他被捕的时候,出卖了李大钊,是导致李大钊之死的重要原因。

证据提供后,经过周恩来等同志的亲自辨认,确定了张国焘背叛的事实,最后张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死缓入狱,在西华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张国焘的事件,自然影响了一批红四方面军的人员,于天云也是李思华再次保下来的,她很不喜欢株连。

所以于天云在别人的眼里,也算是李思华的“嫡系”了。不过这种山头主义,李思华是非常不喜欢的,发现了一个她就会拆散这一个山头——让彼此的利益不一致。

12月10日,王金山第5集团军,掠过蒋介石国军仍然在利用撤离南京军民的滁州,预计12月15日前进抵仪征,准备攻击已经被日军占领的扬州;而杨晨吾的第7集团军,则仅差他2天的行军时间,也正在随后跟来,西华集中了30万大军,准备一战而破日军于淮河东段!

岗村手中的4个军,从第10军到13军,其中12、13两军都已溃败,尤其是13军,岗村都现在也还不知道最后能救回多少人,大量的溃兵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西华军12集团军所俘虏。他现在手上的兵力已经不足40万,所以他觉得败局已定,向大本营申请将余下的40万人全部转运江南,一江之隔,让海军利用夜晚的天色掩护,撤退是很快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