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本营保持了沉默。这让岗村意识到,这是大本营的“腹艺”,一切都要他岗村负责,如果不是大本营暂时认为找不到适合替代他的人,可能他已经被撤职了。从黄河防线到淮河防线,连战皆北,大本营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北线崩溃,他却不从南线增援,让很多人非议。虽然岗村认为增援救不了北线,而将使南线更容易被突破。
这让岗村苦笑,他可以愤愤不平,说别人来肯定还没有他做得好,但是失败就是失败,大本营的态度也无可厚非。
所以他也只能仰天叹一口气,决定在扬州再打一仗,不过先送20万精兵过河,增强日军在江南的实力。扬州之战,只用剩余的20多万兵力,而且他提前准备好船只,以及与海军协调了计划,如果扬州之战不利的情况下,立即利用船只撤退日军。
在扬州打一仗是给日军大本营的交待,否则不战而退,军部可能到处是“杀岗村以谢皇国”的呼声,他还不想死,他想保全有用之身,为大日本战斗到最后的时刻。他自诩为国士,现在日军将领中还有哪个人比他更懂西华、更能应对西华呢?他不觉得有第二个人。
12月19日爆发的扬州之战确实是一场苦战,西华军的优势非常不容易发挥。
因为扬州人口众多,密度很大。所以除了日军在外围的工事外,重炮不能乱打。实际上,由于占领扬州的时日太短,日军也未修筑太多的工事,两军很快演变成了在扬州的巷战,这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经受了严重的摧残。
对于巷战,西华军早有准备,在进攻江南的时候,无可避免,日军不会放过这些城市。日军在火力处于下方的情况下,必然试图通过巷战增加西华军的伤亡率。
西华对于江南巷战的准备包括,动员了各地的地下党,并派遣特战人员,绘制江南大部分重要城市,以及部分江北城市的详细城市地图并记录特征。这些地图随后又被西华军详细绘制,战前发放到军队手中,让所有战斗小组和部队熟悉地形。
在战斗方面,采取了李思华的建议,她是根据后世全球最残酷的巷战之一,即车臣与俄国之间的格罗兹尼巷战的经验而建议的,模仿的就是车臣的战斗小组,其实也是三三制的变种,每个最小的战斗单位是三人小组,一个狙击手,一个机枪手和一个火箭炮手,这样的组合,杀伤力强、移动迅速、兼具远-中-近三种距离的火力搭配,完全称得上是城市街道战的黄金组合。
这样的战斗小组是应付那些狭窄的巷子的,在比较宽阔的街道上,则是配备齐全的独立战斗分队,每队有三四辆坦克和一连士兵。这是应付大队日军的,这样的战术有局限性,如果碰到了拥有反坦克火箭弹和燃烧瓶的军队,例如德军,这个战术必然伤亡惨重,但偏偏,日军在扬州,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最大的战术组织,则是多辆坦克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的强击群和强击支队,这是用来逐个攻克日军的堡垒的。
所以就是从小到大的3种巷战组织,这种体系化的巷战,远远领先了经验不足的日军,他们仅仅在新兵阶段,接受过2个月有关城市作战的训练,其实大多数时间的训练主要还是射术,对于巷战,他们其实也是陌生的。
王金山的第5集团军,是二野中配备了坦克师的,所以就由他主攻;杨晨吾的第7集团军则负责收拾外围,重点是扬州的南面,那里是日军渡江撤退的后路。
日军的巷战,主要就是步枪、掷弹筒、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的战术组合。这在西华的战术面前,就显得非常粗陋。西华的巷战小组,都是全军选拔出,用子弹喂出来的狙击手,而日军在扬州的部队,老兵几乎凋零,射术因此远不及西华的狙击手,在巷道的掩护下,往往伤亡比正常对攻还要大。
王金山这个王疯子,在巷战中偏偏打得非常冷静,西华的高级将领,都在巷战的教学课上学到过,巷战必须是最冷静、最冷酷的战斗,心如冰雪是最基本的素质。
日军虽然也有详细的地图,但明显没有普及到基层的战斗单位,这使得他们对于扬州街道地形的了解,远不及西华军,加之滞留在扬州的民众,拼了命地为西华军带路,以及指出日军的位置,这使得西华军的进展速度并不慢。
鏖战三天之后,日军在扬州城内还可以再支持几天,可是扬州城外已经支持不住了,但此时如果日军全部撤退,必然被西华军追击之下崩溃,岗村只好断臂,将部分军队撤走,而对剩余的日军下了死战的命令。
但是此时的日军已经没有抗战前日军那批老鬼子的坚韧,在走投无路之后,投降的日军并不少,且后来越来越多,到最后,居然有上万之数。
继续经过了3天的战斗,扬州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其实最后的2天,只是在寻找和消灭最后的日军暗哨,大规模的城市战在后继的第一天就基本结束了。扬州之战,日军损失10余万人,仍然是一场大的失败。
12月26日,岗村命令还在长江之北的日军,全部尽速撤退到江南,淮河会战基本结束。少数日军其后在南通和启东,还进行了局部抵抗,但在西华军的打击下,很快覆灭。
到1938年的1月中旬,西华军与日军形成了隔着长江对峙的大格局。从江南的角度看,这种对峙从上海几乎一直延伸到了安庆,绵延700多公里。
此时日军已经新委派了畑俊六大将作为支那南方派遣军的司令官,统一指挥在华东的日军,而撤销了原来的华中派遣军。岗村被命令回国述职,其剩余的30余万部队,全部交给畑俊六。岗村黯然回国。
此时日军在江南,连同岗村带回的部队在内,大致已有110万部队,而且会在最近的2个月中,增加到140万,日军的100师团制,本身计划是至少270万人,后来又追加到280万人,到现在还没有编满。而经过这2个月的战斗,损失至少在35万以上,在最近2个月以内,日军的最大数量,也不过是240万人左右。按照日军的计划,是江南140万人,东北90万人,而在朝鲜和本土,则只有10万人左右。
江南战役,是日军的最后尝试,所以不会再补充兵员,剩下的扩军,只能是东北。而且如果江南确证失败,必然会将剩余的兵员全部由海军转运东北。
西华的兵员补充是极为迅速的,所以此时进抵长江北岸的西华军二野和三野,都已经恢复满员,而且已经从河南和山东的防务中,抽出驻扎兵团,现在两军120万人和一些其它部队,合计也是140万兵力,在长江北岸展开。
不过西华经过连续的大战,此时也必须控制节奏,恢复战备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充足准备,预计至少修整一个月,到2月中旬后,才会发动新的大攻势。
所以近期的西华战略动作,就主要是占领安徽大部和苏北全部,建立起扎实的地方组织体系。
蒋介石政府以及桂系等地方军阀,则是退入了湖北湖南等地,他们的前线,变成了江西和福建,实际上,日军近期也没有再继续攻击国民党,他们也反应过来,这是浪费,不打败西华军,毫无战略意义。所以蒋介石“静观成败”的格局,是达成了,他现在正在整理这几个省的防务,以及试图振兴战时经济。
不过,最近还是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日军12月18日攻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虽然民众绝大多数已经撤离,但是日军仍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杀俘,在3周之内,被屠杀的国军士兵有3万左右,还有1万左右未撤离的民众,也被屠杀。虽然规模较之原时空大大缩小,但是日军的兽性仍然表露无疑。
李思华得到消息,毫不犹豫要求召开了西华政治局会议。
会议上她提议杀俘筑“京观”作为对日军的回报。西华政治局会议上争论激烈,有些同志本能地觉得不妥,这不“文明”。但是李思华非常坚持,她冷酷地指出,如果我们不做坚决的回应,那么日军未来屠杀民众,就更加肆无忌惮,你们的“文明”面子,难道比得过民众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