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目前拥有的车床数量,已经高达50万台,是日本22万台的近2。5倍。不过相比德国还差得远,德国有170万台车床。
当然,安华财团在美国的根基深厚,对于在美国获得更新的科技和设备,也不能放松。不过此时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已经非常“关心”安华,所以做事已经不是那么方便,而且要保护长期的情报网络。
李思华计划再用3。5亿美元来引进在德国可以引进的科技,这一次并不是以军工科技为主,而是德国的基础科技为主,尤其是电气、材料和化工这3大门类。
加上为海外情报网络以及未来的海外经济运作,保留1。2亿美元的备用金,这个时候李思华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也就只剩下了4亿美元,这笔资金,她计划作为央行的外汇储备。
不过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没有去动公开存在的安华财团(其实只剩下1栋大楼),以及“美华银行”,包括已经抵押给了美华的4家公司的股票。如果一直能保持下去,李思华预计二战爆发后,这几家公司的业务除了海陆联运外,都能更上一层楼,其股票届时也能再榨出点油水来,不过这都是蝇头小利了。她对那笔1。2亿美元的保留资金,则有更大的期望,因为整个二战,就是美国的一个大牛市。
总之,西华变成了中华,也就到了依靠自己内生力量成长的阶段,所谓的美国收益,逐渐变成了过去式。
1938年的7月到9月,二野和三野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和广东这5个省份,包括此前的江苏(含上海)和浙江,新解放区达到了7个省份,还包括上海这个超级城市。
中华临时政府政治局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150万”,即150万干部和150万国卫部队的进驻。这3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他们接管所有的城市和乡村,组建民兵组织,建立基层管理体系和组织,全面事实此前的“西华模式”,从而建立起在新解放区稳固的统治体系。
国卫部队的进驻,开始迅速将主力部队从占领驻屯中解放出来,新设立的第七野战军(只有3个集团军,第24、第25和第26集团军)进驻新解放区,暂时作为东南区域的驻屯主力部队,而三野和二野全部北调,他们将作为东北会战的二线主力,没错,中华临时政府,就是决定集中5个野战兵团共计300万人的兵力,给予日军最后迅速的一击,从而彻底在大陆上击败日本!
此时西华军已经完成了450万部队的总兵力组建(包括空军、海军以及军事学院的话则接近500万人),其中主力兵团7个野战军共计390万人,然后有60万的其它陆军部队,例如特种部队、工程部队、新疆等地的独立兵团等等。
7个野战军中,第1到第4野战军还是此前的编制,而第6野战军则是同样的4集团军主力兵团(第20到23集团军),也是60万人;驻守缅甸和西南的第5野战军,则从2个集团军扩充到了3个集团军(第17、18和19集团军),新建的第7野战军也是3个集团军(第24、25、26集团军)。
二野和三野的北上使命,其实包含警戒苏联的意思。他们北上将抵达察哈尔,然后从察哈尔出击大草原,即锡林郭勒、阿尔山、呼伦贝尔等边境地区,一直到漠河。沿途扫荡所有的日军,解放这些地区,并建立起对苏联的边境防御体系。
这其实已经算不上是未雨绸缪,因为情报机构,已经报告苏联开始向远东增兵,其意不可测,但威慑中华的意图是一定有的,所以需要针锋相对。
李思华甚至猜想,苏军可能发生与中华之间的小规模摩擦,以测试苏军相对于中华军队的战力。她也不以为意,到时就让钢铁来辩论好了,大家都要靠实力立足,否则哪有尊重可言呢?武器的批判才是实力的基础。
二野和三野到位以后,实际上沿着内蒙外蒙边界的边防体系已经开始完成,当然,主要是边疆国卫部队,这里暂时无需主力部队的全面进驻,但既然苏军增兵,二野三野的调动就是针对性的,保证合理的战略态势嘛。
苏军占优势的地域是新疆,但那里此时的战略意义不大;在外蒙其实苏联没有优势,因为外蒙军自身极弱,而脱离了远东铁路,运输线一长,对于内蒙的进攻也就缺乏后劲;所以苏军发力的地方必然是远东,这里才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从6月到9月,中华与日本之间,进入了一种近乎“休战”的格局,双方都在全力准备最后的这一场大决战,唯一发生的重要战斗,就是空战,东北的天空已经不太平,西华修筑了无数前线野战机场,战机几乎每天都进入东北境内,与东北日机展开激战。
有些时候,中华军还进行大规模的轰炸,这种时候,空战就变得极为激烈,而且规模极大。中华军对东北发现的军工生产或者是钢铁生产,不把工厂炸瘫,是绝不停止的。现在对东北的轰炸,多数都是用高空轰战机B-17执行的,日军在东北的高射炮虽然增加到了1万多门,但毕竟地域太大,而且B-17飞行都在近万米高空,只有在它们下降到6000米以上高空投弹时,高射炮才有可能勉强威胁到它们,迄今西华损失的B-17不足10架。
而B-17的机群变得越来越大,现在西华拥有的B-17,已经达到了500架以上,所以对日军在东北的轰炸,几乎是日常性的。
日军在最近的4个月,补充的战机超过6000架,已经发挥了极高的生产力。但现在东北还存在的日机,也已经只有5000架左右,其余都在战斗中耗损了。
所以中华军此时发动东北会战,已经能够确保空优,中华的存在战斗机总数,已经超过了8500架,这4个月同样补充了约6000架。
日军近期在东北的军工潜力,开始不断下降,例如钢铁生产,几乎已经完全停顿,因为工厂几乎都被炸到不能生产了,很难短期恢复。所以现在的日军,越来越完全依靠本土的补给。这给接下来的会战,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这几个月的积累,使得中华空军三大类轰炸机群的总数,已经超过了3000架,包括约500架高空水平轰炸机B-17,约1000架赤龙俯冲轰炸机,以及1600架左右的红龙战斗轰炸机。
五个集团军,集中的坦克超过4000辆,装甲运兵车6000辆,重炮1万门以上,8个火箭炮师1。2万门火箭炮,其余各种火炮不下10万门。
对于炮弹为主的弹药生产,李思华也是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中华军在进攻日军的时候,每隔3天,就能发动一次单日超过百万发炮弹倾泻的大攻势,她要用超级狂暴的火力,将日军最后的抵抗碾碎成渣滓!
第191章大卷饼计划与江西血祭?
8月的热河承德,“中华人民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军事会议。
几个参谋逐一接受日军目前在东北的防御部署,随着介绍的渗入,在场的将军们的神色越来越严峻,没有人感到很轻松。
从赤峰、朝阳到锦州约300公里的防线上,日军基本构筑一个4道防线构成的梯次防御综合体系。
第1道防线由路障、壕沟和地堡组成,这并没有什么出奇,过去日军也是这样做的,但问题是,这一次的“内容物”完全不同。
战壕本身密密麻麻、四通八达,有足够的深度,以及加强了其坚固性,这是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