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理直言不讳地说:“当初将你挂起来是我建议的,而这次让你担负重任,也是我建议的。”
“为什么呢?因为组织认为你的工作能力很强,但缺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权欲过重、“一把手”的情结过重,所以团结同志欠妥,尤其是对同级别的同志,总是试图去驾驭别人,将自己的权威凌驾于同志之上。这是很不好的心态,是病!”
李总理指出,“党政相融”是党的基本纪律和基本规则,不容任何人挑战,组织不需要一个一言堂的一把手,能力再强也不要。共产党永远必须是集体领导,新中国不需要一个斯大林!
李总理的有些话,是非常让人难受和痛苦的。例如她指出:“你饶书时自律极严、不苟言笑、胸有城府、原则性强,但这种平时的“清心寡欲”,使得自身对于权力的欲望分外强烈,而强烈的权欲下,有时对于自己的同志,也会倾向于用手腕打击,这是旧时代的陋习!得改!”
“从1935年这5年时间,就是要磨你饶书时的性子,要将你如火一般的权欲降下来,将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好好地正当地投入工作中去,而不是整天琢磨那些权力的事情,不做到一言九鼎,就浑身不舒服。”
李总理告诉他:“这一次我提名你出任如此重任,政治局的争议并不少,为你说话的几乎没有人,因为你平时自高自大,人缘很差。你的任命,是我与主席几次讨论后,最后才在争议中确定下来的,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却也是组织对你的考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看你过去的那些臭毛病改掉了没有。”
当天的谈话犹如遭遇了锤击,让饶书时浑浑噩噩,过去了两三天,心思才逐渐完全清明了过来。
这些天除了筹备工作外,他一直在反思自己。
李总理的斥责有没有道理?一向高傲的他不愿意承认,可是内心知道,虽然李总理有些话可能过重,但自己确实有这些方面的毛病。原来党组织一直都看在眼里,过去的嚣张,导致了最近五年的沉寂,人生有几个五年?
但是想通了之后,对于李总理当年把他挂起来,感觉非常复杂,要说没有一点怨恨,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是这样,可能自己在工作中栽了跟头,就会再也爬不起来了。而且李总理终于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说明她一直很重视他,这让他很感激。
自己人缘确实不太好,与李总理也素无往来,她能提名自己,完全是一片公心,不管前因如何,自己不能辜负她和毛泽东现在的信任!
饶书时捏了捏拳头,想着李总理说的:“这次用你,就是用你的原则性和手腕,中南半岛打下来后,不进行彻底的变革是不行的,毕竟已经从中华本土分出去那么长时间,或者是从来没有正式被纳入中华本土。我们不仅要能开疆辟土,还要能治理好新的疆域,将之与过去的中华本土,牢固地融为一体!”
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李总理交待的,辣手要用在工作上!
实际上,饶书时的任命确实颇费周折,毛泽东开始也有疑虑,自然是因为李思华告诉他的前世因果,不过治病救人,新的时空,应该放眼向前看,最后他还是同意了。
另一个影响,就是当时有两个人选,邓小平的呼声远远高于饶书时,但李思华认为前世邓小平对西南“民族自治”的治理,让她很不喜欢,“重术不重道”,单单让地方稳定下来就行吗?她想要的,是全新的稳固的治理基础,而不是一个束手束脚的“民族区域”,这让她更倾向于原则性强的饶书时。在前期,宁可辣手一些、左倾一些,也好过右倾过甚,留下很多要擦的屁股。
所以,有点“小斯大林”风格的饶书时最终出线。
这个“中南半岛管理委员会”是个临时职位,几年后必然撤销。但在初期则极为重要,因为要靠这个机构,完成对中南半岛原来的下缅甸、暹罗、老挝、柬埔寨和安南五大区域的治理,甚至在接下来,还要加上马来亚和新加坡以及苏门答腊,所以非要有一个“强力人物”不可。
她环顾党内,确实没有找到比饶书时更合适的人选,此人意志坚定,对路线方针能够贯彻到底不妥协,但执行的时候又有手腕,关键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决断如刃,而且组织力超强,安排事情井井有条——这是把无坚不摧的好刀。
至于未来是否会诞生什么挑战中央的“小集团”,李思华认为在这个新时空的可能性很小——基础完全不一样,在她前世,几乎是一个拼起来的合作模板,多个重要的领导人,在军政各方面,都从某个根据地开始,发展了独立性较强的力量,所以山头比较多、每个山头也比较强。但新时空是完全不一样的,核心的根基从缅华到西华时代一以贯之,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个人的作用大大降低,“大山头”就很难形成,力量也很难强大。
饶书时的帮手,管委会书记则是关向英,他由于感染肺结核,因此在当年抵达西华后,一直养病,未能像贺龙一样,出任要职。如果不是西华已经具有的医疗条件,他肯定会像历史上那样,常年多病,最后英年早逝。
1937年他的病才初步痊愈。身体逐步恢复后,关向英多次向中央申请恢复工作,不过当时考虑他身体条件还没有恢复得太好,因此中央让他多修养一阵。这一次由于中南半岛的重任,终于将他也放到了这里极重要的位置上。
关向英当初与贺龙合称“贺关”,自然是能力极厉害的角色,他军政双全,但尤其擅长政治思想工作,此次用他,中央是希望他弥补饶书时的不足,同时与饶书时形成合理合规的党政制衡。饶书时工作上有时过于刚硬,需要关向英这样相对柔和的角色加以调和。
关向英1902年出生,饶书时1903年出生,两人此时都是38、37岁,是年富力强最好的工作年龄,对于中南半岛的治理,李思华和毛泽东确实是煞费苦心。
昆明郊外晋宁的军营,饶书时和关向英说笑着走入视察——饶书时最近很注意改变自己一直不苟言笑的形象。
这里是预备从昆明出发的国卫部队的临时驻所,预计会有30万左右的国卫部队,会先汇集到昆明这里的各个军营,在主力部队会战打响后,再逐次向中南半岛进发,他们会先在昆明及附近进行适应性训练。
现在部队还没有抵达,两人是先来视察军营的准备情况的。
看着饶书时关心地询问管理人员各项准备的细节,关向英若有所思。对他的这个搭档,他是久闻大名了,好的坏的信息一大堆。最近相处下来似乎还可以,并不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而且能力确实出色,不负盛名。
关向英提醒自己,毛泽东和李总理都和自己谈过话,自己就是中南半岛的“政委”,饶书时就是中南半岛的“司令”,责任重大,中央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自己一定要不负所托。都是革命工作,都是革命同志,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定了定神,走上去,新的重要的革命征程,又开始了。
第213章欣喜与悲愤的大人物们?
1940年4月9日,德军进攻丹麦,4小时后丹麦投降,然后德军开始进攻挪威,两天后挪威首都奥斯陆陷落。
英法闻讯后,立即派出陆海空三军部队驰援挪威北部,于是德军和英法两国在挪威真的开战了,持续几个月的“静默战争”终于结束,而二战的热战阶段也终于开始,大家意识到,不可能再有和平了,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战争,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
在挪威取得了德国海军最需要的直接出入北海也即北大西洋的入海口,避免了重蹈覆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没有这样的入海口,德国海军完全被英国海军封堵在北海以内狠揍,苦不堪言,在新的战争中当然要吸取教训,何况亲德的瑞典是德国此时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德国与瑞典之间隔着挪威,德军也必须占领挪威,才能保证铁矿石物流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