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了笑,说:“我一直很喜欢举一个例子——粮食市场如果放开,那在我国的条件下,就是农民对商人交易,你觉得农民会有与商人同等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吗?商人会保持所谓的“公平和良心”?看不见的手,在这种情况下,会让市场价格达到有效均衡?傻子才会相信。推而广之,很多工业品的市场同样如此。所以我才说这是对幼稚儿童的烟雾弹,分明是做不到的事情嘛。”
“所以我们对市场的态度就是调放结合,顶层宏观调控,下层微观市场放开;顶层计划经济,下层市场经济。”
学者们琢磨着李思华最后的这几句话,觉得信息含量很大,孙制方不由得对坐在边上的赵兰平说了一句:“未来国策,就在这几句话之中了。”赵兰平重重地点了点头,他也是一样的看法。
最后,李思华提示经济学家们应该重点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等到一五计划完成后,新中国经过了7年的高强度投资和建设,基础交通体系也足以支撑大市场的交易需求,可以说各种产业的下层市场化,就具备了基础条件。那么下层市场化究竟应该如何搞?才能在“公平”即保证底层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率?
二、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均衡”问题。保证底层人民利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注重公平就有可能失去效率。而私有制具备高效率,但可以肯定私有企业会忽视社会公平,如何管理制约?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该如何搞?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体系?
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出我们的“唯中国经济学派”。
在李思华走后,经济学家们又流下来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们都非常感慨,如果说思想上没有受到很大冲击,那就是扯淡了。按照薛幕乔的总结,李总理代表党中央对经济学界的指示,包括三个方面:
一、以我为主,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和总结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西方经济理论只能作为批判性的参考。
二、重点研究准军事化经济奠基阶段与调放结合的计划市场经济阶段之间的接轨。
三、重点研究未来顶层计划经济与下层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经济体系。
一个独立自主,以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学派,开始在这之后逐渐地诞生发展。
第220章文史哲大清算?
梅亦奇坐在台下,有点神思不属。
他看了看在他身边闭目养神的冯友蓝和梁术明,不由有点羡慕,作为青华校长,他自然不能像这两位哲学家一样单纯,这两年的大学的整顿风暴,他应付得很艰难,就像今天的会,他内心也是七上八下,因为这个会就是关于文史哲教育的专题会,李思华总理会亲自出席讲话。
想到文史哲,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这是台风的眼、重灾区啊。
解放后,几所教会大学被合并,辅仁和燕京都不在了,只留下了青华,经费也不再来源于已经不存在了的庚款,而是变成了政府拨款的公立大学。新中国不允许私人教育,教育属于国家的特权。
实际上,青华的理工科教育,这两年发展得很好,大量的优质师资从西南和西北调来,使得青华终于能够建立起完整优质的理工科教育体系。虽然还比不上西南工大或者西北工大这样的顶尖理工科学校,但在华北可以说是最好的。
但是在文史哲领域,那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早就知道新中国会对文史哲领域严加整顿,在解放之前,他就多次了解到中共对文史哲领域的态的度,他们认为这完全是一个混乱的文化重灾区,是文化汉奸的温床,而且小圈子文化突出,一堆人互相吹捧为大师,实际上于民无用,于国为祸。甚至包括现在的李总理以及外交部长李玉振,都公开表示过要强烈整顿。
但梅亦奇真的没想到这种整顿会是如此严厉。据说是在李总理亲自的主持下,拟定的“负面清单”,如果触犯了“负面清单”规定的条款,不要说是那些汉奸言论了,例如胡适当年的那些,自然会被严惩,就算是那些有点崇洋媚外的言论,也在负面清单之列。而一旦触犯负面清单,根本不可能再保留教职,被认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就会被列入“文化禁入令”,从此终生与文化事业绝缘。文人没了笔,还能干什么呢?
但他也无能干预,一些教授被除名前,他曾经抗议了几次。但那个党委书记王云平,总是笑嘻嘻地劝说他,但对于做出的决定绝不收回。他也知道,这不是王云平的问题,是中共党组织的根本性方针。
整个青华,这两年大约有超过34的文史哲教授和讲师被除名,可谓元气大伤,他努力至今,还无法补上大部分的空缺,以至于现在青华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只能是上大课,因为老师数量有限。
而且对文史哲新教师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王云平转述李总理的说法,就是要“倒查二十年”,如果思想言论著作,是触犯“负面清单”的,决不可入选,所以补充起来很慢。
梅亦奇叹息了一声,这就是西方人说的“思想控制”和“极权专制”吗?他有点茫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那些教授讲师确实是有些崇洋媚外,但中国确实落后于西方嘛,学习人家的思想不是应该的吗?对于中央政府担心的“文化侵略”,他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腹诽归腹诽,不过有一点他还是很欣赏的,就是这个负面清单,把不能做什么,说得清清楚楚,负面清单之外,“自由开放”,当然未来负面清单可能增加新的内容,但只针对新的言行,不会倒查。他在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对于美国社会也了解很深,美国也有所谓政治正确,触犯的知识分子同样要倒霉。看起来这就是新中国的“政治正确”了。
他知道,岂止是青华,全国的学校,都进行了文史哲的大清理,总的看来,“防西”重于“反传统”,对于西方思想和文化侵略,是完全的高压态势,决不允许西方思想和文化,成为大学文史哲的主流,是坚决的清理态度。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则是相当容忍的态度,要不然,他左右的这两位,冯友蓝和梁术明,就不会如此轻松了。
会议开始,李思华走上了讲台。梅亦奇看着台上光彩照人的年轻女子,心态是很复杂的。
对于李总理这个影响大学教育非常深的大领导,他是有钦佩有腹诽。
钦佩的自然是她的大手笔,在她的主持下,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应该说是整体的教育体系,以狂暴的速度发展起来,尤其是理工科教育。国家对教育费用的支出,是GDP的3%,还有对科研的1。5%。这样的大手笔,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按照他的了解,这是超越了当世所有国家的投入比例。
可想而知,在教育和科研上如此大比例的资本投入,会让国民经济承受多大的压力,可是听说就是在李总理的主导下,国家毅然决然地坚决投入。
所以才有了这两年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全国的大学体系得以比较完备地建设起来,尤其是理工科。例如他从来没想到,青华的各个理工科的实验室,能够达到和欧美同级的水平。未来新中国,一定会诞生若干的科技大师的,他对此很有信心,青华理工科的带头人叶奇孙也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