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41章(第1页)

第141章(第1页)

“我们是共同信仰马列主义的同志。苏联愿意与中国同志保持友好,互相支持。历史上的烂账,是扯不清楚的,但为了表示苏联的诚意,我们愿意就外蒙古的主权问题,与中国同志们进行讨论。”

周恩来和李玉振都是极为敏锐的人,立即看破了苏联的用意。李玉振心中冷笑,斯大林想抛根骨头,就让我们吞下丧失国土的苦果吗?我们可不是苏联的狗,想得美!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唇枪舌剑,争执不下。周恩来和李玉振见识了莫洛托夫石头和复读机一般的强硬,而莫洛托夫等人也见识了周恩来温文尔雅语言下的坚韧和坚定,以及李玉振风度翩翩下的机敏和口才。双方都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谈判,但各有所图,谈判还是持续了下去。

过了几天,李思华也接见了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第一次见到中国“反苏派”的领袖李思华,他内心非常诧异,现代各国的历史上,在政坛的最高层,类似李思华这样的年轻女子,他是第一次遇到,以往根本不会想到这种可能性。

而接下来让他更为震惊的是,李思华直接用俄语与他对话!只有偶尔几个词想不起来的时候,询问一下翻译。她开头说得有点涩,但是越说越流利。难道李思华曾经留学苏联吗?在中国国内的话,她是如何学会如此流利的俄语的?一向以“石头”著称的莫洛托夫,也不禁流露出极为惊诧的神色,有点破防,他不禁询问李思华。

李思华笑了笑,说是当年为了学习列宁等人的著作,自学的俄语。莫洛托夫有点不相信,自学能到这个程度?

不过李思华当然无需深入解释。她对于双方正在谈判的内容也毫不在意,而是与莫洛托夫讨论起了欧洲大战的相关事宜,以及对苏联工业建设的探讨。

莫洛托夫发现她对欧洲的局势非常了解,这并不出乎他的预料,哪一个国家领导人现在不关心德国、英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变化呢?真正让他感觉不安的,是李思华对于苏联的工业建设太熟悉了,仿佛就是一个苏联最高级的经济学家。

李思华指出,斯大林建构的苏联工业的发展,是基于马恩理论中,将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而苏联成立后,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斯大林领导的苏共中央,才会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

这种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连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一些领域也在模仿苏联,其田纳西河流域的发展,在设计和执行上,就是模仿苏联正在进行策略的缩影。

听着李思华的侃侃而谈,莫洛托夫不由得恍惚地想到,如果不是两国潜在敌对的关系,斯大林同志一定会把李思华视为他的知己的。真是奇怪,李思华对于苏联是如此了解,她非常知道苏联强大的实力,她对苏联经济和工业了解的程度,超过了他见过的一切外国领导人,但既然如此了解,她为什么反而会反苏呢?

在接见的最后,李思华对于领土问题才轻描淡写地说:

“请帮我向斯大林同志带句话,中苏两国之间,能够就领土问题谈判,总归是一件好事。我们始终坚信,属于我们的,哪怕暂时失去,终究还会属于我们。不属于你们的,无论如何坚持,最终还是不会属于你们。”

莫洛托夫一字一句地说:“苏联会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国土。”

李思华呵呵一笑:“我们就让历史来证明吧。”

莫洛托夫临走的时候,毛泽东接见了他,谈到两国的领土分歧,毛泽东平静地说:

“中苏两国各有自己基于民族利益的立场,但我们始终相信,利益有正义的利益,以及非正义的利益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在它的胜利中,它必须是全中华民族的代言人,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也不能替共产国际来统治,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为中国人民正义正当的利益说话。”

“你们坚持沙俄从旧中国攫取的领土,甚至进一步将外蒙从中国割裂出去,这就是在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正当利益,而为苏联攫取不正义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两国的关系是好不了的,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毛泽东静静地听完莫洛托夫关于苏联立场的阐述,没有再说话,双方握手告别。

莫洛托夫回到莫斯科的时间,已经是1941年的6月12日,他立即向斯大林做了详细的汇报,认为中共领导层,对于领土的立场极为坚定,单单一个外蒙谈判这样的小筹码,对方根本不会为之而动,对方的立场实际就是,如果有机会,就一定会收回他们认为的领土,在此之前,不会与苏联谈判签约承认现实,哪怕两国关系因此始终保持僵局。

他由此判断,东线确实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如果苏德之间真的发生战争的话,中国确实有比较高的概率,可能会进攻苏联,而苏联因此有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风险。

斯大林安静地听完了莫洛托夫的汇报,他没有立即向莫洛托夫表示什么,也没有立即召开高层会议,而是表示自己要好好想想,他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绪。

斯大林现在意识到,苏联的处境变得相当地险恶,有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如果苏德之间开战,中国就可能在苏联的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

斯大林考虑了几天后,他决定需要完全调整苏联的备战节奏。此时的斯大林,仍然对苏联的力量极其自信,他觉得本质上无论是德国,还是新中国,都不是苏联的对手。德国的工业力量比不上苏联,人力资源更是相差很远;而新中国才立国三年,刚刚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是缺乏底蕴,终究中国的底子,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中共虽然弥补得很快,但与苏联相比,还相差很远。

所以他决定,立即开始全面加强苏联在远东和后贝加尔包括外蒙古的军力,力争一年之内,达到250万到300万兵力的规模,并且加速更新兵器装备,使得一年后的远东和后贝加尔苏军,能够抵御住中国军队的攻击。斯大林冷冷一笑,中国根本不知道苏联的生产力,例如飞机,苏联经过过去一年的扩军,到6月中就会超过1。8万架,这是中国可比的吗?

在西线,一年之内,苏军则必须达到500万兵力的规模,使得苏军具备击败德军的能力。只有德国想着进攻苏联吗?苏联也想着进攻德国,完成对欧洲的革命呢,进攻的计划,都做了几轮了。

这样的话,一旦发生苏联与德国和中国同时开战的情况,那么合适的策略,就是在远东和后贝加尔总体采取守势,能够抵挡住中国人的进攻。而在西线则尽快打败德国,即使不能消灭德国,也要逼迫德国与苏联恢复和平,然后再集中力量打败中国。

斯大林深知已经进入三五计划末期的苏联,工业力量有多么强大,他对苏联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想到这里,他敲了敲烟斗,脸上露出笑容,以为苏联会害怕东西两线的夹击吗?你们对于苏联的实力,完全是低估了!

这样的策略,确实是“穷兵黩武”,肯定会损害苏联长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这需要直接转入战时体制。但这是个大争之世,你不拼命,别人就要你的命。斯大林冷静地想着——不付出重大的代价,哪里有胜利如同蜜糖一般的结果呢?

然而他并不知道,正因为中苏谈判时,毛泽东和李思华知道苏德战争的爆发已经不足一个月,一切都木已成舟,才会在态度上表现得那么明显。这也是一种态度的宣示,新中国不会不宣而战地突袭,大国的节操,还是需要有的。如果有战争,那就是堂堂正正的收复国土之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