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伴随的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而芬兰也从北边发动攻势。苏联立即陷入了全面的风雨飘摇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终于开打,最惨烈的战争史开始了!
德军兵分三路,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
目标白俄罗斯和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的北方集团军群,包括3个集团军29个师,以及第1航空舰队1000多架飞机,指挥官勒布元帅。
目标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51个师,其中有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以及第2航空舰队1600多架飞机,指挥官冯博克元帅。
目标乌克兰、基辅及高加索地区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63个师,其中有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以及第4航空舰队1400多架飞机,指挥官伦德施泰特元帅。
在德军以上三路的“闪击战”袭击下,苏联在前线缺乏准备的260万部队几乎在三天之内就完全崩解,而有3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41%的苏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这些在一周之内,或者被摧毁,或者成为了德军的战利品。
接下来的几个月,几乎有450万的苏军兵力被德军消灭,到1941年底,单单被俘的苏军数量,就超过了240万人,战前约600万总兵力的苏军,相当于超过70%的部队被消灭了,损失之惨重,完全让人瞠目结舌!
苏军这样的损失,立即让苏联的前景,一时之间已经不止是失败,而且有亡国的危险了。斯大林此前自负地构思的东西两线作战,一攻一守的战略,完全变成了笑话,这个时候,如果中国再从东线进攻,苏联可以说,亡国在即!
整个局势危险到了极点,犹如连续不断的冰水浇灌在头顶,让苏联人的一切自负,都消失了,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其它的苏联高层,都清醒过来,抵抗德国人之外,必须稳定住东线,一定不能让中国参战!不可能不付出重大的代价了!
莫洛托夫重新见到的斯大林,有着毫不掩饰的疲倦,开战以来,他肯定没有能好好地睡过觉,压力太大了,但他的眼神里,仍然有着锐利的光芒。看着他坚毅的神情,同样压力重大的莫洛托夫,不由得平静了下来。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对莫洛托夫说:“需要你马上去中国了,我们必须稳住中国,不能让中国参战。现在的情况下,中国一定会狮子大开口,我们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需要学习列宁同志建国时对德国的妥协。无论如何,必须让中国人真正地同意不参战,稳定住我国的后方。”
莫洛托夫沉重地点点头,他知道此行自己的任务有多重,国家的命运,可能就在自己的肩头。
第223章两弹的进展和最终的决策
1941年6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李思华微笑着与钱学森握手,此时还非常年轻的钱学森(1911年生),已经是新中国导弹研究的带头人——有的人的能力,就像是锥处囊中,总会迅速地冒出头来,钱学森就是最典型的。
在新时空,到1939年以前,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完全一致。他在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在1939年他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与前世的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回到了焕发新生的新中国,并立即得到了重用,仅仅2年过去,他已经成为中国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带头人中,最重要重的一位。
新中国建国三年以来,在此前李思华建立的导弹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大量的导弹类型已经被研发出来,第一代的地空、空舰、空空、火箭弹、滑翔制导、反雷达、反坦克导弹都已经研发出来多种试验品种,且有部分已经进入定型实用。这不奇怪,原时空德国在二战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可惜还是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地进入战争的实用阶段。
此时钱学森领导的中国导弹研发团队,在科技上,实际上还略微领先德国的冯布劳恩德国导弹研发团队,理论上德国虽然有着顶级科学家方面的优势,但由于李思华深知导弹的重要性,投入的资源可谓是德国的十倍以上,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员。大量优秀的导弹科技人员,在这几年开始茁壮地成长起来。
李思华在昨天知道苏德战争爆发后,今天立即来视察导弹研究院,就是为了确认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的进展情况,她要根据导弹和原子弹两者的进展,下一个最大的决心。
所谓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就是由钱学森亲自带队研发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目标射程600公里,是首次在世界上大规模使用导弹天线系统的超音速导弹,虽然仍然是面杀伤武器,但精度比起德国的V1和V2来,完全是几何级别的上升。总体上,这就是一款比德国V型导弹要完全先进一代的导弹系统。
李思华对于这款导弹也有一点点贡献,就是她根据记忆,提出了天线系统和液体燃料推进剂方面的粗浅建议。
随着雷达和无线电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中国无线电天线的科技应用,逐渐变得可行,李思华因此提议,是否可以在导弹上应用包括引信、制导、遥测、高度、安全控制(起爆和自毁)等在内的天线系统。
第二个小贡献就是对液体燃料的建议。德国V1导弹用的液体燃料,主要是汽油或酒精,加上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作为助燃剂。V2导弹则使用酒精作为燃料,而用液氧作为氧化剂。李思华则建议参考德国的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容易存储的液氧、四氧化二氮(N2O4)、液氢(H2)等组成的液体燃料。
李思华记得四氧化二氮(N2O4)和液氢(H2),还是因为她前世在导弹基地实习过,这种液体燃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很普遍。
这两个建议得到了导弹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是因为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而是正好符合了他们思考的方向。
经过1年半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超强度研发,东风一号已经接近于试射,快要成型了。
钱学森热情地开始汇报,李思华看着他,以及在他背后同样年轻的梁守盘和更年轻的任新明等人,脸上不由浮现出由衷高兴的笑容,新中国顶级的导弹和航天航空团队,逐渐成型,而在新时空,他们此时更年轻、更朝气蓬勃,国家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更是好得多,他们一定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钱学森的汇报,东风一号弹道导弹的研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试样阶段、定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中,已经走到了试样阶段的末尾,即将进入定型阶段。
接下来的7~10月,会在西北大漠的导弹试验场,进行多次飞行实验和试射任务,取得数据后进行最后修正,然后就可以进入定型阶段,他预计会在1942年初,完成东风一号的全部研制任务,使得东风一号,具备规模装备和投入实战的能力。
知道一切进展顺利,看到年轻团队的成员们充满自信的样子,李思华满意而去。下午她还要飞往四川,去看原子弹的研制进展。临走前,她对钱学森们说:
“我听陈赓说过,他曾经问钱主任(钱学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能不能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导弹。钱主任当时回答他,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中国人的脑袋聪明得很,凭什么研究不出来?”
大家伙都笑了起来,钱学森扪了扪自己的大脑袋,有点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