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华笑着继续说道:“我今天很高兴地看到了答案,同志们现在研究出来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你们已经开创了历史!”
“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导弹,国家在世界的政治和军事上,就能有更有利的格局,大大地稳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和平发展,祖国感谢你们!”
科学家们兴奋地热烈地鼓掌,有的人眼睛里出现了泪花,国家领导人的夸奖,让他们感到自己这几年的辛苦,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
“期待同志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几个月以后,期待你们向中央传来东风一号完全成功的好消息。到那个时候,我要向同志们敬上一杯酒!”
热烈得几乎要掀起屋顶的掌声。
晚上,钱学森神秘地向他的妻子蒋英说道:“你猜猜我今天见到了谁?”
蒋英撇撇嘴,说道:“你每天要见那么多人,我怎么知道你见到了谁?是我们以前的熟人吗?”
钱学森笑着说:“是李思华总理,她来视察我们单位,以前只有几次机会见到她,还是和其它国家领导人一起。她单独视察我们单位,还是第一次。”
蒋英的精神一下子来了,赶紧追问:“李思华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赶紧给我说说。”
这个时代的李思华,就是这一代女性心中的珠穆朗玛峰,蒋英也不例外。
四川,核武器研究院。
在这个时空,科学家们在四川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而在青海省西宁市北边100多公里处,海晏县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建设了“原子城”,作为原子弹的初步生产基地,这和原时空是一致的,未来原子弹试验的场地,仍然选择罗布泊,李思华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王全昌、钱三强、彭横武、郭永怀等人,向李思华做了原子弹研发进程的汇报。
当年王全昌与李思华的十年之约,已经走过了大半,而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也已经突破了关键瓶颈。在1935年艰难起步后,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到位和各种实验的逐步进行,相关科技开始不断积累,而等到新中国建国,各方面的进度就陡然加快。
1939年建国第一年,利用从澳大利亚运回的铀矿石,就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重铀酸铵,而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铀矿开采,积累了大量的铀矿石。而江西等地的铀加工厂,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合格的重铀酸铵。
1940年春,某铀纯化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的二氧化铀产品。
1940年5月,就在上个月,原子城进行了整体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原子弹的理论模型通过了验证!
现在剩下的,就是最后的两步——兰州铀浓缩厂正在进行的核装料高浓铀材料研制,以及原子弹结构的核心部件生产。
根据上述进展,现在核武器研究院可以有把握地说,再有一年多的时间,到1943年上半年,有大概率能够进行原子弹的首次试验!
李思华心里乐开了花,她由衷地对王全昌等人说道:
“大家真的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解放军感谢大家,你们的工作太出色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进展能这么快。现在看来,因为你们出色的工作,新中国很可能在全世界第一个拥有核武器,这将是巨大的战略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祖国感谢你们!”
大家都很激动,尤其是王全昌,他领导原子弹研制,已经整整八年,他今年才34岁,可是头发已经开始有零星的白发了,都是熬出来的呀。而且何止是他,从西华时代开始,党和政府就动用了超强的人力,到现在相关的研究人员,已经有数千名的规模,多少人将青春和才华,默默地奉献在了祖国的核武装事业上,大家都是为了让中华不再受欺辱,我们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
李思华感慨地对王全昌说:“当年我和王老师,曾经有一个10年之约,我期望到1945年,我们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看来,这个约定,能够提前达成了。王老师,感谢您!为了原子弹,我看到您头发都开始白了,不容易啊,辛苦啦!”
王全昌并不擅长言辞,他眼圈红了,却呐呐地说不出话来,同志们都是非常感慨。
好一会,王全昌才平静了心情,冷静了下来,说道:“李总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关卡没有突破,一点都不能松懈。今天我们向您立的军令状,需要同志们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其后,李思华还与他们探讨了氢弹的起步研制,以及接下来重点的“两弹结合”,即第一代核导弹的研制安排,初步设定的时间表是,1943年原子弹试爆,而1944年底到1945年6月前,争取第一代核导弹研制成功。至于氢弹,暂时不设时间表,还在研发初期。
1941年7月2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李思华特意等了一个月,让常委们看到苏德战争中苏联惨败的情况。
李思华先向常委们汇报了导弹以及原子弹的研制进程,以及接下来的安排,常委们都很高兴,这种据说全世界威力最大的武器,我们在科技上,领先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刘少奇好奇地问李思华:“李总理,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李思华想了想:说道:“现在只是第一代最初级的原子弹,它的威力也足以毁灭一个小城市,或者用军事上兵力来粗陋地比较,一颗原子弹毁灭一个师肯定没问题。”
常委们都倒吸一口冷气,威力那么大的吗?李思华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