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摩步师的反坦克火力,也没有能取得多少战果,解放军的自行火炮师几乎是伴随冲锋的,他们与坦克共同构成了强大的火力,苏军的坦克或者是反坦克炮一开火,往往就招来数倍的反击。
2个师构成的苏军阻击战,10公里多的阵线,实际上阻挡了不到1个小时,就被突破,然后就被分割消灭,整个战役解放军的攻击,如同行云流水,节奏感非常强烈,在苏军观察员们的眼中,呈现出一只经过高度严格训练的坦克装甲部队,而各部分军事组织,实现了严密配合的高度军事素质。
苏联摄影师冒死拍下来的影片,被快速逃脱的车辆,迅速送往乌兰巴托,然后就是飞机送往莫斯科,4天之后,苏军高层就看到了这一场“小战役”,大家相顾无言,因为发现,解放军表现的素质和战斗力,完全可以与此时的德军相比。此前指望旧中国是个弱国,东方军队比不上西方,所以解放军不会真的很强大的观点,在真实战斗事实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斯大林也是第一次看到中苏两军的战斗,他虽然不懂军事,但是强弱总是看得出来的。整个影片播放过程中,他一言不发,神色严肃,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谁也不敢问。此时基辅战役进入尾声,苏联的大败已经不可避免(原时空此役有超过65万苏军被德军俘虏,布琼尼和赫鲁晓夫也差点被俘),谁都知道,斯大林这个时候的脾气不会好。
下午,正在北平的莫洛托夫,接到了斯大林的密电。
莫洛托夫开始像挤牙膏一样的逐渐让步。接到密电后的第二天,他突然同意了归还图瓦(唐努乌梁海),但是表示苏联不可能再让步了。
莫洛托夫的态度改变,被周恩来和李玉振迅速报告给李思华和毛泽东。李思华嗤之以鼻,要求继续施压,军事行动根本不受影响。既然已经出军,就按照军事的节奏来,此时解放军不急于发动远东攻势,而是先占领外蒙,然后就处于随时可以切断远东铁路的有利战略态势,到时候看苏军撤不撤、让不让?不让,那就是远东苏军的彻底完蛋!
三野在外蒙的军事行动,在击败苏军2个师后,就变成了行军,乔巴山一次性的10万军队攻击,就像是一场闹哄哄的马戏,骑兵对上坦克,结果不言而喻,10万人剩下的部分一哄而散,大多数当了俘虏,乔巴山则拼了命地逃跑,但运气不好,路上翻车,压断了他的大腿,没来得及救治,失血而死。
在乔巴山死后,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外蒙,已经无法组织起来对抗解放军了,因此限制解放军的,就只有外蒙广阔的土地,以及风沙和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了。
到9月20日,三野已经基本占领外蒙,周恩来因此向莫洛托夫发出最后通牒,表示解放军一野和四野,已经在远东边境做好了一切军事行动的准备,而中国外交代表团也不准备和苏联外交使团蘑菇下去了。苏联或者战,或者同意中国的条件,否则接下来,就将直接进入中苏交战的环节了。中国最后给苏联七天时间,9月27日,中国将发起对苏联的远东会战。
莫洛托夫也无计可施,对方已经不愿意继续谈判,倾向于让武器的批判决定。他的外交技巧,在周恩来和李玉振同样“石头”一样顽强的意志面前,并没有用,大家都是信奉用实力来说话的人。一切就只能等待斯大林同志的决断了,他很痛苦,自己没能完成好任务。
斯大林这几天,心态是极为煎熬的,一方面焦急地等待基辅会战的结果,虽然希望渺茫但不能放弃;另一方面他不断思考这东线的抉择,放弃吗,还是打一仗再说?如果交战,还能收的住吗?若干真的形成两线作战怎么办?真的只能放弃那些领土了吗?他还是有点犹豫不决。人们都叫他铁人,可是不知道,铁人的心中,需要忍受多大的压力。
然而到9月26日,最后的一根稻草压了下来——基辅会战结束了,以苏军空前的大败而告终。西南方面军基本被全歼,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此外损失约70万人。当然,苏联也不是无所得,基辅会战持续了2个多月,让德军消耗也巨大,而且接下来离开冬季就不远了。
对于中国的谈判,基辅会战就是对斯大林信心的最后打击,他已经不敢再赌两线作战了,西线损失如此之大,迫切需要调动东线储备的兵员,而一旦与中国开战,这最后的希望将化为泡影。
“历史上最狼狈的苏联政治局会议”,后世的人如此回忆这一次会议。会议上根据斯大林的提议,全员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即与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重新划定两国边境线,在尊重列宁同志愿意归还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意见基础上,将图瓦(唐努乌梁海)、阿穆尔地区,以及布里亚特等地归还中国,双方立约确定边境的细节。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225章接收远东和世界的涟漪
9月29日,莫洛托夫面无表情地在双方协议上签字,正式的文本还要送回莫斯科,等待斯大林同志签字并完成苏联方面的相关手续。
但解放军不会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按照口头协议,10月1日开始,解放军就会进军《互不侵犯协议》规定的中方边境,监督苏联在“阿穆尔”和“布里亚特”等地的军队和居民撤退。整个撤退将在3个月之内完成,即在1941年年内完成,军队是必须撤完的,若干居民来不及撤完,可以延缓到1942年的3月前。
中国还是给了苏联一些面子,外蒙156万平方公里,图瓦(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外东北(阿穆尔)约100万平方公里,布里亚特等地约52万平方公里,合计3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苏联的投资补偿10亿美元。
不过这可不是给现金,去补充苏联的战争硬实力,而是用民生物资补偿,主要是粮食和轻工产品,按照世照界的市场价格计算。完全投入战争的苏联,已经无力大量生产这些产品,毛泽东和李思华,也是用这些物资对苏联进行一定的支撑,免得由于相比原时空失去了远东的苏联,会被一根稻草压倒。
中国承诺,在完成上述民生物资补偿后,如果苏联需要,中国会考虑一定的贷款,继续向苏联提供粮食和民生物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大订单,有利于消化国内的剩余产品,提升民间产业的发展。
李思华抚摸着大地图上外东北的部分,就像是抚摸一件最珍贵的宝藏,她的内心满是激动,向政治局委员们描述着外东北的重要性。
这是一次中国政治局的全体会议,随着收复外东北,东北大区的建设需要立即进行,在二战结束前,必须在外东北和外蒙等区域建立起稳固的基础,以免二战后苏联的可能反扑。
李思华兴致勃勃地描述着:
“同志们,东北三省(此时已从九省改成三省)、内外蒙东、河北北部,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加上收复的外东北150万平方公里,就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这就构成了一个世界级大市场的最根本的基础。”
“这个大区域有什么呢?”她先背诵了一下作家契科夫当年的描述:
“要描写象阿穆尔河两岸那样美丽的景色,我是毫无办法的;我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只能表示屈服。请你们想象一下阿穆尔河岸边的苏拉姆山口吧,看,这就是阿穆尔河。山岩、峭壁、森林,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遮天蔽日,直叫人荡气回肠……”
政治局委员们都听得兴趣盎然,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国土!最近几年,一定要找机会,去好好地看一看这祖国大好的河山!
“有了外东北,东北大区作为世界级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才名副其实。兴凯湖平原和乌苏里江谷地,大约有3~5万平方公里;精奇里江(结雅河)下游平原有8~9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下游平原有6~7万平方公里。整个外东北,就有20万平方公里最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内东北的17万平方公里典型黑土地,这就是37万平方公里的农业上最珍贵最肥沃的黑土地。这里将变成我国的主要大粮仓之一。”
“由于苏联对于外东北没有开发能力,这里保持了原始生态,单单森林面积,就达到了70万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几乎和此前的半个中国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