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总量,还有质量,光吃鸡和猪肉的营养,总体还是比不上牛肉和羊肉。所以在比例上应该增加牛羊肉的比例,而压低猪肉和鸡肉的比例。
人均80公斤如何提供?如果有20公斤是牛肉,按照新时空现在还比较落后的养殖科技,算一头牛出800斤肉,即400公斤,意味着6亿人,每年就需要吃掉3千万头牛,而且牛肉一般2年出栏,这意味着至少养6000万头牛以上,富余点就算是7千万头吧。
还有奶牛,“每天1斤奶,强壮中国人”嘛,虽然有少数人不吸收,但对于多数人,还是很好的营养品。一头奶牛原时空可以每天产奶25公斤以上(盛奶期),此时平均就按15公斤即30斤算,意味着1头奶牛养30个人,6亿人就需要2千万头奶牛。
当然这些都只是约数,做计划时用来参考的数据。但总体能够看出,肉牛加奶牛,大约需要达到1亿头,才比较合理。多的肉和奶可以加工成肉制品和奶粉,不会浪费。
而原时空养架子牛(第一年)大约是7亩地1头牛,在新时空就按10亩算,需要10亿亩草场。
养羊前世李思华与内蒙的牧民沟通过,他们一般是6000亩草场养2000头羊,当然也要补充玉米等饲料。所以就是3亩1只羊,每只羊出肉20公斤,正好算一个人的,那就是需要6亿亩草场。
其余40公斤肉食,重点当然是养猪,她前世中国养猪的数量,简直是天量。在这个时空按人均20公斤算,平均每头猪就算100多斤,按照净肉率出肉100斤,2。5个人1头猪,年均需要2。4亿头猪,猪倒是不需要草场,吃了睡、睡了吃嘛。
最后的20公斤当然是通过鸡、鸭、鹅、鱼这5样来补充,尤其是鸡肉,估计在前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牛羊,牛羊肉毕竟贵,消费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有点小钱,买肉的第一反应就是买鸡。鸭和鹅都是“特色”,是“主粮之外的杂粮”。
鱼倒是大类,池塘养鱼已经在新中国大规模地展开,海水养鱼也在农业科技的重点攻关中,未来要形成大片沿海的“海洋牧场”,因为这个时空新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简直是“令人发指”,海水养鱼因而具有非常丰富的发展空间。
回过头来,无论哪种肉食养殖,其饲料中,粮食都是基础,如果粮食没有富余,大规模地发展肉食养殖就是扯淡了。这正是粮食产量要在1945年,达到人均2000斤水平的战略意义。
未来这些肉食的饲养,除了以乡寨的家庭户作为基础外,主要还是要发展农场,以农场为主力来实现。总体牛羊养殖需要16亿亩以上的草场,即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绝大部分要用林草地来满足,而不是单纯的草场,这样生态更稳定一些。
人口上的大移民也是要参考这些农业数据来匹配的,而不是仅仅考虑工业。
大移民已经陆续进行了几年,但从1942年中开始的规模,让此前的“大移民”变成了小移民。因为到
1945~1950年,总体上要达到西南2亿人、东部2亿人、东北1。5亿人,西北5千万人的总体分配。
外东北和东北整体上还是地广人稀,主要是随着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而迁入。移民“动刀子”的地方,主要还是东南亚。
在统一后,原来的“非汉人口”大约有7000多万人,加上国内原来的“少数民族”,例如新疆各族和回族等,大约就是8000万人,1942年传统意义上的“汉人”,则大约是4。8亿人,总和5。6亿人,比例1:6。按照中央的决策,就是要全国平均化。
以西南为例,原来的人口构成,大约是汉人1。25亿,其余7250万,正好2亿人。但这个比例是不行的,按照中央规定,必须是汉人1。72亿,其余0。28亿人。所以就要移入汉人4500万以上,而移出非汉人4500万以上。
所以计委进行了非常精细充分的计算,很多数学家都被要求参与,这是一个庞大的“建模”,对1942年到1945年全部的移民工作进行精细量化。很可惜,按照现在的进度,虽然1944年有可能研制成功全球首部计算机,但要让计算机能对如此规模的工作形成助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算能降低人工计算量,可复杂的算法是这个时代的计算机应付不了的。
这样一层又一层地落实数字下去,到了基层,干部们才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例如某一个乡寨,他才知道移民有多少,来自哪里,移民的特征和语言等细节,从而可以计划全部的工作,例如政治思想教育安排、合作社安排、耕种农田安排、语言教育安排、团结和威慑安排、儿童教育安排、民兵组织安排、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安排等等,都需要这些数据,进行事先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例如某一个城市,干部在知道了移民数量、来历、教育程度等数据后,才能计划安排临时宿舍、语言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安排、职业培训、城区人口分布、未来组屋建设等等。
现在,在新中国主力部队-国卫部队-民兵组织的三层军事体系下,实现大移民并没有太多的困难,所谓的“民族和居民性格彪悍”,那是这些人没有见识过什么叫真正的彪悍。见识过了,自己和家人又能吃饱饭,自然就会老实下来。
真正的困难,是要安排好,是要教育好,是要使之成为建设的力量而不是破坏的力量。这就需要非常细节、绵密、不间断和高水平的工作组合,从思想、职业、工作到教育,一层一层地将移民“包裹”起来,直到他或她成为共和国的合格国民。
李思华要求的原则,就是移民本质上是一种对底层人民彻底的解放,大家都是平等的,虽然此时很难在实质上没有汉人与非汉人之分。但就是要平等待遇,既不会让非汉移民成为一帮大爷,也不会让他们成为被奴役的劳工,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享受国民的待遇,承担国民的义务和责任。
所以对非汉移民的要求,就是“散、融、教、劳”4个字。“散”就是要尽量分散,不能到了各地,还是聚居成一个个团体哪怕是小区,而是要彻底“融”入内地社会,就是当地的一份子。“教”是教育,包括汉语、思想、职业和知识教育四个部分,要建立初级的移民培训学校体系,在完成初级教育后,再让他们与普通国民一样接受相应的正常教育体系。而“劳”当然是劳动,要安排工作,我们不养懒汉,不劳动者不得食。
比较头疼的是宗教,现在只能是按照总原则“信仰自由、传教禁止”来执行,保持高压态势,不允许宗教蔓延,至于家庭“传承”,必须尊重儿童成年后自己的选择。现在很难,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李思华的想法,是现代生活终究会产生伟力,再配合强大的思想工作和教育体系,等到新生代成年的时候,就会好很多。
李思华专门对执行此项工作的高级干部们开了动员会,她在会上说:
“大移民工程,就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民族根基工程。对于物理移民,我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1945年能够全部完成。但让移民们心理真正从移民转换为国民,则需要大家至少十年乃至二十年长期不懈的工作。”
“大家都很清楚大移民工程的战略意义。成功后会为新中国带来什么?它将带来一个稳固的共同国民意识的新社会,带来大家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新意识,这将赋能新中国强大的人民力量和无可匹敌的动员组织能力,我们将是一个共同的整体,再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严密组织起来的社会、一个具有共同理想和方向的民族。”
“这项工程的本身,就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现代条件下新生的过程。同志们,这是伟大的事业,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与会的同志们都站了起来,热烈地鼓掌。他们深知之肩负着国家重大的使命,决心用一切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好这项伟大的工程!
李思华知道她前世,苏联就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所以才会后来分裂得那么厉害,至于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联不尊重“少数民族”,这种说法让她嗤之以鼻。尊重了就能改变这一切?扯淡呢!人心没有满足,挑别人的刺还不容易?只有融合了才能改变。而且什么叫尊重?是把“少数民族”当一帮大爷吗?苏联搞到最后,俄罗斯本体民族认为自己受到了剥削,是在用俄罗斯的血肉,在养那些“少数民族”大爷,到最后自己不愿意了,不是搞笑嘛。
所以她和政治局商量下来,就是4招,一是大移民、二是同等待遇、三是语言、生活、工作和文化融合、四是“去民族化”——在新时空,可没有什么“民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州”之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