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两大关卡,一个是铀235的研制,另一个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料核爆就是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就没有原子弹。整个研制过程可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铀矿石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直到最后提取达到纯度要求。
而原子弹采用的是内爆法,需要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在于,炸药起爆后,如何实现能量完全向内心压缩——否则能量向四周扩散,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所以就必须研究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实现能量聚焦,这就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1940年研制出来的,而同步聚焦同样在1940年有了基础,不过经过1941和1942两年的不断提升,到1942年上半年才有了确定的把握。
趟过了这两道关,原子弹的制造,就进入了快车道。
从聚集组件开始,对各种部件、器件的研制,到炸药浇注,再进行各部件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又一层,最后组装成一个大球。
研制成功后,在近期进行的,就是试爆准备。总共准备了2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火车运送,另一部分由飞机运输。其中关键核心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就是以空运方式先期运送的。其它比较大型的部件,则由专列在严密的安保下运输到场,整个过程必须实现最高标准的保温、防潮、防震和防静电。
在运输的同时,100多米高的放置铁塔开始树立起来,无数的人员在保障着方方面面——保安、气候、效应物试爆等。
今天早上,李思华等人亲眼目睹了原子弹试爆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名无畏的技术人员,爬上了102米高的铁塔,插上了引爆的雷管。按照引爆流程,需要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好几位军委委员到场,包括彭总、徐向前都亲自赶到了现场,他们的眼中有三分好奇,有七分痴迷,这就是李政委所说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
下午2时58分,历史性的时刻要到了,王全昌向李思华请示执行试爆,她平抑了一下似乎要跳出胸口的心脏,说道:“同意执行!”所有人都戴上了护目镜,大家都目视着高耸的塔台。
2时59分40秒,主控制战的技术员按下了改变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最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在10秒之内,原子弹会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然后能量向内心聚焦,通过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
护目镜里,一道紫白色闪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大爆炸。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
天空中迅速聚起了一道深灰色的烟云,烟云的中心又腾起一道白的烟柱,在顶部形成蘑菇状,然后离开烟柱,而烟柱体顶部又再次形成蘑菇状。
李思华知道试爆成功了,她如释重负,率先在全球造出原子弹,这意味着太多太多,会影响到无数的方面,如果简单地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奠定了新中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国的根基之一,从此,新中国的总体和平,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同志们热烈地互相祝贺,拥抱、眼泪和亢奋,是在场超过2万人的共同情绪,中华民族改写了历史,这是民族重新崛起的时代龙吟!
李思华难以压抑心头的兴奋,在众人的提议下,挥笔写下了“霹雳迸火射地红,九天龙吟风雷怒”的诗句。她笑着说自己可不会写诗,这两句也是集前人之句。不过还是让工作人员将这两句诗,拍电报给在华京等候消息的毛泽东和政治局委员们。
华京的政治局,此时也是一片欢腾,看到李思华写的两句诗,大家都欢笑着让毛泽东来一首。毛泽东欣然同意,挥笔写下了《七律。捷报》:
“长空欢放核红云,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已有后来人。”
有了原子弹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时代!
在1942年10月,东风1号近程弹道导弹已经研制成功,所以在原子弹成功后,接下来就是“两弹结合”,使得新中国具备两种使用核武器的手段,即空中空投轰炸和核导弹。很显然,核导弹更为重要、更为实用,将是核武器主要的投掷手段。
科学家们又投入了新的征途,此前两弹结合已经进行了长期预研,剩下的主要瓶颈其实就是原子弹的“弹头小型化”,东风1号的弹头可以承载1。3吨载荷,重要的就是要将配套的原子弹,变成这个重量在1。3吨之内、而形状符合弹头需求,又不损伤威力的“核弹头”。按照计划,需要在最迟1945年5月前完成实验,可以投入实用。
在新中国原子弹成功后的几个月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首先是欧洲战场。苏联红军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后世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从1942年7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7月,整整打了一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德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共损失了约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除了人力损失外,德军还损失了超过3500辆的坦克、1。2万门大炮和3000多架飞机。此前德军累积的欧洲战略优势,可谓是一扫而空,从此欧洲战场,进入了苏军开始大反攻的阶段。
解放军对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印象深刻。这已经不是过去那只笨拙而总是出错的苏军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越到后来,苏军打得越好,而德军则开始频频出错。
所以大家都理解了李政委曾经说过的,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在军事战争中,往往初期表现拙劣,似乎是一只弱军,但是他们韧性很强,总是越打越好,军队往往由弱变强,有才能的指挥员也会不断涌现出来。苏军真的是强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