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54章(第2页)

第154章(第2页)

杜鲁门认为美国必须对苏联采取坚定的态度,迫使苏联按照美国的要求继续合作。但苏联怎么可能同意?他们对美国担心无比。杜鲁门和丘吉尔追求的是,在苏联的周边构筑对共产主义的“防疫带”,但苏联由于二战的教训,追求的就是将“防疫带”变成苏联的“安全带”,双方的目标可谓南辕北辙。如果不是还没有打败德国,两边的关系早已转向负面。

苏联对于杜鲁门的态度,是苏军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实际是就是苏联的附庸国,将它们作为苏联未来隔离西方的“安全带”,杜鲁门和丘吉尔痛切地认识到,现在欧洲战场,苏军700万人,美军350万人,而英军170多万人,盟军与苏军之间,谁能占领哪些地方,基本就决定了战后双方的阵线。冷战的思想,已经在丘吉尔那里成熟,而在杜鲁门这里发芽。

1946年3月13日,苏军攻克匈牙利布达佩达斯,从而打开了进攻德国本土的大门,3天后苏军开始进攻奥地利,由于英美盟军的动作较慢,杜鲁门不得不放弃了盟军抢先攻占柏林的之前打算,这让他有些郁闷,虽然可以安慰自己,进攻柏林,必然意味着大量的牺牲,让俄国佬去死吧,好过牺牲美国人的生命。

不过今天3月19日,他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美国的原子弹,终于试爆成功,他立即迫不及待地命令加速生产,考虑到欧洲白人的反应,他决定很快要向在澳洲盘踞的日本人,先使用这种“超级武器”。

对于澳洲的日本人,杜鲁门是恶心坏了。美军现在澳洲,包括澳新联军在内,已经接近400万人,其中陆军,就不得不增加到了250万人,可是如此巨大的兵力,也不能将这60万平方公里的大分水岭占领。美军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面对日军的山地丛林战,结果都是一样——美军的牺牲太惨重了,接近1年下来,美军与澳新联军的伤亡,几乎达到了50万人,其中美国人就超过了35万多,而打下来的,不过是大分水岭南部的一角。

现在有了原子弹,他终于看到了在澳洲胜利的曙光。不过现在原子弹实在是太昂贵了,他命令先造6枚,耗资居然就高达20亿美元。如果这6枚核弹不能让日本人屈服,那么就必须等待核弹工艺改进,将费用降下来,否则富裕的美国也用不起。

不过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至少是一个月后了,但这也使得他在接下来3月27日出席雅尔塔会议的时候,面对其它的三巨头,可以充满对美国的自信!否则对中国的毛泽东,没有原子弹撑腰的话,说话难免有点心虚,现在好了,至少美国和中国,是唯二的两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利益在东方,而美国因此将在欧洲对苏联拥有一定的优势!

想到中国居然在美国之前研发出了原子弹,又让杜鲁门感到一阵烦闷。神秘的中国人,他们不是一向很落后的吗?居然在这个关键的领域,居然抢到了美国的前头,太不可思议了。当了总统后,他才知道,为了原子弹,美国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单单是科学家,就集中了一万多名,耗费的物资和金钱,更是空前的,中国怎么可能有如此资源?看起来,美国对于太平洋对岸的那个新兴的巨大国家,了解还是太少了。

这几年美国的注意力,一直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缠住了,尤其是欧洲战争,现在还有澳洲战争。对于中国的关注,就显得完全不够。实际上中国这几年,先占东南亚,又逼着苏联让出了外东北和外蒙,现在又吞并了日本,疆域面积高达165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6亿人,而已经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其可畏可怖的程度,完全不逊于苏联,甚至比苏联更可怕。

好在虽然中国与苏联一样,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但他们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两个相邻的大国,总是有很多矛盾冲突,他们彼此不可能信任。否则美国就该真的担心全球都被赤化了。这两个国家现在完全占领了“世界岛”,如果联合,那就是陆权的天下了。

想到马上要在苏联黑海克里木岛雅尔塔城举行的四巨头雅尔塔会议,杜鲁门的神色不由变得更严肃。

本来延续德黑兰会议,是三巨头的会议。但是现在雅尔塔会议已经不能像是以往的德黑兰会议一样,只讨论欧洲战场的事情。这一次的雅尔塔会议,讨论的是全球战后安排的事情,当然必须让中国参与,否则关于东方,三巨头还有什么可谈的呢?中国利用二战,利用原子弹,已经完全占领了东亚。

杜鲁门想到,英国实际上已经衰落,但美国需要在美国能够控制英法德国的前提下,复兴西欧,以对抗强大的苏联。另外重要的,当然就是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已经找不到能利用来对抗中国的棋子,只能是自己直接处置。所以不能让中苏有任何关系彻底改善的可能性,他们要是变成“背靠背”,美国的压力就太大了。

在杜鲁门考虑美国对于战后的一连串安排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似乎都不能完全忽视中国,必须将之当成一个变量来考虑了。

中国,华京,毛泽东已经准备出发。

他不喜欢坐飞机,所以用火车专列,就必须提前出发。根据与苏联的协调,他的专列,会先到新疆阿拉山口,然后转轨到苏联的铁路上,再逐渐驶往莫斯科,然后与斯大林一起,到雅尔塔参加会议。

斯大林也想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先与毛泽东一晤。对于邻国的这位伟大领袖,他还没有正式地打过交道,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都没有见过面。

斯大林希望与毛泽东“诚恳”地沟通一次,将中苏之间的关系稳定下来。在罗斯福去世之后,虽然苏军节节胜利,眼看就要打进柏林,取得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斯大林知道,苏联的胜利,是付出了太大的惨重代价的,战后的苏联,其实底子很虚,眼看着资本主义的美国逐渐变脸,这让他内心很担心,会不会形成战前苏联东西两线都受敌的状况?不能重蹈覆辙啊。

他仍然对中国借势苏联的危机,夺取了外东北和外蒙等地的事情,痛恨无比,心中仍有着愤怒。但他早已冷静下来,尤其在中国首先掌握了原子弹之后,他已经很清楚,至少几十年之内,苏联是无法夺回这些地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与中国保持敌对的态度,对于苏联没有好处,此时苏联号称有1200万军队,但他知道,失去了美国的支援之后,苏联是根本无力维持这样的军队规模的,国家牺牲了2000多万人,需要一个很长的康复期。而目前欧洲的变局,导致战后苏联可能与此前的盟友,很快变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局面,这必然让苏联的军事资源,还只能维持在西线。

按照总参谋部的估计,战后苏联在西线,必须保持250~300万左右的兵力,加上稳定国内,那就是约350~400万,东线因此最好能控制在100万之内,这样苏联450~500万军队,勉强养得起。再多的话,国家的康复,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有斯大林已经在设想,与中国达成协议,共同在边境裁军,降低东线的“温度”,好让苏联在最近的几年,专心对付西方,让西方也稳定下来。

至于老账,当然是要等苏联强大以后再算,实际上斯大林内心已经隐隐约约地认知,新中国成长的速度并不逊于苏联,他此生拿回这些“领土”的机会,已经很小了,他现在只不过是还不愿意承认罢了。

斯大林的内心,燃烧着火焰——苏联的损失,必须尽快弥补。打下德国后,就要迅速用从德国搜刮的工业设备、财富和技术人员,以及其它德国附庸国的资源,来尽快地让苏联康复,这才能保障未来苏联的安全,也才能让苏联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强的国家!

毛泽东穿上为他特制的毛呢“中华立领”套装,准备出发。

一向简朴而不注重衣着的他,看上去有点不自在。旁边的李思华和周恩来等同志,感觉有点好笑,毛泽东这个人,多少年习惯了,穿不得好衣服。

该探讨的事情,政治局在之前的两天会议中,都已经详细地讨论过了。

按照李思华对政治局的汇报,这个雅尔塔4巨头会议,主要想干的,就是三件事情。

第一是战后分赃。不过主要是在欧洲,美国、英国与苏联之间,必须明确他们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哪些是“自由国家”,哪些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苏联是对抗德军的主力,而且肯定将占领整个东欧地区,因此东欧变成苏式社会主义的版图,已经没有疑问。不过在希腊等边缘地区,双方还有争吵来明确,由于美国有了原子弹,在这些地区,美国对于苏联的让步幅度是有限的。

他们的战后分账其实与中国无关,此时的中国,手还伸不到那么长。虽然对中东的石油很感兴趣,但是中间隔了个英属印度,而且中东此时完全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只有美国人能伸手进去。战后的反殖民浪潮还没兴起,中国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

此时中国对于石油的态度,是暂时立足国内,由于疆域相对原时空,大致增加了70%,国内的石油储量其实也不少,储量相对原时空,起码是翻了2番,按照李思华给出的石油矿藏图,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油田。只不过很多都是开采条件复杂,成本远比中东高而已。但是主要产量必须立足国内,所以石油的国策,就是以自我开采为主,以战后中东进口石油为辅。

因此国内对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的重视,更甚于扩大石油储量。现在基本克服了陆地所有非超深油田的开采技术,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近海油田的开采。近海油田的开采技术是在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当时的缅华和西华,就一直跟踪相关科技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已经大规模地开采近海油田,新中国也顺势完全掌握了近海油田的开采技术。

所以不贪婪于石油,这个时候的中国真的对于美英苏的欧洲分赃没有什么想法,只不过看看能够拓展正常的贸易,为国内的工业产品尤其是轻工产品和已经发展起来的食品工业,找一个海外欧洲市场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