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出席谈判的重点,当然是后面的第二和第三件事情。
第二件大事,就是筹备联合国,美、英、苏、中是毫无疑问的联合国创始四大国,但美国和英国必然会推举重生的法国来形成五大国,这样三个资本主义国家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才会比较放心。政治局不打算反对,这是卖戴高乐法国一个面子,何况戴高乐这个人,有着很强的法国民族情绪,又不是美国和英国的走狗,对中国没有什么坏处,还有利于开拓未来欧洲必然以法国—德国为轴心的西欧经贸中心。
联合国有个不利之处,那就是中国是单独一国,不像美国和苏联有一大帮小弟,所以必须坚持作为五大国的一票否决权,未来中国再在非洲等“中间地带”和发展中国家中,发展联合国内的盟友。
所以按照毛泽东的说法,现在也是“三个世界”,美国带领的西方资本主义第一世界;苏联带领的东欧社会主义第二世界;未来要发展中国带领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
当然,中国也不会对联合国期望多高,这就是几大国操纵国际舆论的“和平战场”而已,联合国之前不也有“国际联盟”,结果有毛用?日本侵华国联有用吗?世界大战国联有用吗?
第三件大事,在李思华提出之前,是被多数政治局委员忽略的。那就是美国已经在筹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最高等级层次的金融体系。也会在这次雅尔塔会议中提出来。
对李思华而言,这才是对中国而言真正的大事件。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再建立布雷顿森林金融体系,从而彻底地建立了数十年的美元霸权,而且现在这个霸权中国还很难阻扰,因为美国此时握有的黄金储备,超过全球的23,而且李思华还知道,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由于西方各国将自己的部分黄金储备运往美国,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达到了全球的75%左右,四分天下有其三。
这些年,为了提升国内的资本投入,新中国并没有储备多少黄金,大多数都用来换取工业设备、军工科技和战略物资了。所以相对美国,现在就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的阶段。
美国肯定会拉拢苏联和中国,加入这个国际金融体系。因为核心的原则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如果苏联和中国加入,那美元就直接成为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美元可以对全球收取铸币税,而且可以通过美元影响苏联和中国。
原时空美国也是试图拉拢苏联,在苏联拒绝后才发动了冷战。苏联当然知道美国的企图,怎么可能答应呢?当然是拉上自己的东欧小弟们,另外搞一个系统。后来的苏联经济上“经互会”对“欧共体+美国”,军事上“华约”对欧美“北约”,就是由此发轫。
那么新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原时空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是拼命想加入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经济组织),那是为了获得西方资本,同时人民币相当于已经加入了美元圈,当然要在圈内,尽量争取自己的份额。直到后来与美国开始脱钩,态度才转向建立自己的系统。
在新时空,既然从货币到经济上,都已经确认了“内循环”的大原则,那就要在美苏两强之外,另立第三个山头,所以肯定不会加入世界银行和IMF,更不会参与这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大循环。
但是按照“缓称王”的原则,我们不会像苏联那样僵硬,早已定下的策略是,以第一岛链作为“自由贸易之弧”,实际上就是以日本、台湾、沪苏直辖市、平津直辖市、东港直辖市、海南、新加坡直辖市,打造一组与西方和其它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这一组区域,无可避免在国际贸易上必须使用美元作为贸易货币。
这个策略主要是考虑两方面,与西方和其它国家的一定贸易(例如占全国比例10%左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另外就是让美国有着幻想,暂时稳定中美关系,让国家在十年之内,有着发展上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毛泽东的重任,还包括与斯大林的谈判,中苏边境需要稳定下来,否则双方大军临境,对双方都很不利,最好能达成协议,双边裁军。
这一次的雅尔塔会议,毛泽东的压力不小,陈毅和宋长彩副总理,以及财政部长陈云,都会随团。
第244章四巨头与二战落幕
毛泽东走出雅尔塔的会址里瓦几亚宫,打量着周围的景色。
里瓦几亚宫是原来沙皇的夏宫,这是一座环境幽雅的乳白色皇家庄园。开阔的草坪、远处隐约可见的黑海海岸,十几摄氏度凉爽的天气,以及清新的空气,让毛泽东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了很多,从刚才的唇枪舌剑中解脱出来。
欣赏了一会美丽的景色,毛泽东想雅尔塔这个小城不愧是苏联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无数俄罗斯贵族在这里建立了庄园,用来度假。听说苏联高层也经常来这里度假。
按照资料,这里原来是希腊海员建立的雅尔塔城,很长时间这里是希腊人的地盘,但现在主要的居民早已是俄罗斯人,这就是历史呀。
毛泽东将思绪收回,又想起了刚才的谈判。他现在明白,为什么李思华那么讨厌英国的那个丘胖子了,无能自大之辈!还以为是大英帝国、欧洲白人殖民世界的时代呢,语言不断挑衅,对新中国的根本态度还是藐视的,真是可笑,他不是不知道新中国的强大,而是那种白人贵族在这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傲慢,本质上就认为白人相比有色人种高人一等,还想着对中国居高临下,真是扯淡!
此人毫无自知之明,在他的领导下,英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遗产,实际上在与会的四国之中,未来英国必然是最弱的,最终必然会跌回其作为小岛国家的本质,却还是一副帝国主义老大的姿态,我看那个杜鲁门,对他的态度也有些不以为然。
毛泽东慢慢地踱步,他对于迄今为止的进展,还是满意的。
尤其是与斯大林的谈判,双方非常坦诚,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中苏之间在1941年的条约中,已经完全明确了中苏边境,双方已经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两国完全可以友好相处,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在条约签署后苏联最艰难的阶段,中国也没有在边境搞小动作,今后也不会。中苏关系如何发展,取决于苏联的态度,中国现在边境地区保持庞大的兵的力,就是因为对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的态度不清楚,如果苏联将在西线庞大的兵力东调,那么中国自然需要保持庞大兵力以让两国边境平衡。
斯大林也很直接,他的说法是,如果说苏联高层对于1941年中苏条约没有愤怒,那是自欺欺人,苏联认为中国当时是借势压人,利用了苏联最脆弱的时刻,攫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历史是扯不清楚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两国需要往前看。
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大国,两党有着共同的信仰,这是两国能够克服过去的恩怨,和平共处的基础。苏联不会将西线的大兵力转移东方,因为苏联在战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们,必然是有对峙的,苏联作为欧洲为主的国家,战略方向肯定是继续以欧洲为主,因此不会威胁中国。
正以为苏联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西线,因此对于东线中国军队的庞大规模,深感压力,两国既然战略方向不同,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冲突的必要,在两国边境各自保持庞大的兵力,对双方都不利。
两人思想上的思路是一致的,因此达成共识就很快。双方很快议定,二战结束后,双方在边境的兵力,各自应该控制在100万人之内,在雅尔塔会议后双方完成协议,即开始在边境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