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大家商量了一下具体的工作安排,迈达维将作为这个小组建立的革命军队的政委,并负责与中国同志联络。
基尚吉迫不及待地向他要求,尽快搞一批医药来,他告诉迈达维这里人民的健康状况,简直是触目惊心,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他所见过的大多数人,包括现在根据地的女性,都只有5到6个血红蛋白(印度女性的标准应该是11个)。这里有着由两年多的慢性贫血引起的肺结核,很多幼儿患有二级蛋白质营养不良(夸希奥科病),还有疟疾、骨质疏松症、绦虫、严重的耳部和牙齿感染,以及原发性闭经(青春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女性月经周期消失,或者根本不出现)等疾病,都在这里肆虐。
随着医生的诉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非常难过。太多的饥饿和疾病,人民的困苦,已经到了何等的程度!这就是真正的民不聊生!
迈达维缓缓地说道:“我会尽快与中国同志联络,解决医药问题。真正的解决,需要我们打下这一大片根据地,建立起有效治理的体制,发展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这些疾病,最多困扰的就是女性。而他想起教官曾经反复提示他的,上级曾经提醒,在印度这几个邦的革命,一定要高度重视女性的力量,这里女人革命的坚决性,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男性。因为她们才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受尽了破害,是真正的命如蝼蚁。印度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但在革命队伍男女平等的政策下,她们的革命积极性和坚定性,就会被广泛地激发出来,从而成为革命最坚定的战士,最可依赖的力量。尤其是恰蒂斯格尔邦的女性,性格刚强。
所谓上级的提醒,自然是来自李思华,她知道前世女兵占了印度毛主义武装战士的60%,25个游击队司令中有20个都是女性担任。这是生活将她们逼迫到了这一步,她们没有任何可以继续失去的东西,唯有革命,因此对革命道路坚定无比。相反,印度由于宗教影响,男性的思想非常复杂,革命意志比较容易薄弱。
迈达维谈到这里,大家都有点愣住了,拉珠点头说道:“我们以往忽略了这点,确实,队伍中有些女兵表现非常出色,斗志昂扬。今后我们要注意重点发展女兵,尤其是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女性。”
这其实就是“越穷越革命”的逻辑。什么是“我们砸碎的将是锁链,我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对她们来说这是最清晰的道理,或者命如蝼蚁随时凋零,或者革命打出一个新世界,她们都做出了选择。
从地形上看,印度的东部沿海,是一条“东高止山脉”,其实是印度德干高原的东、西边缘山地。高止山分别与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岸平行伸延,沿岸有狭长平原。这条山脉是几个互不相连的丘陵,平均海拔约600米,尤其是西坡,迎西南季风,雨量充沛,林木茂密。
高止山脉,就是红色走廊得以形成的背景,此山从恒河三角洲一直延伸到南部入海,在这里形成山区根据地,就能对抗来自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的印度主体的攻击。
因此中国对印度的社会主义化攻势,就是以此山脉为中心,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争取在中国支持下不断壮大,除了这里北方的藏南省的支持,东高止山脉之下,就是孟加拉湾,而在这个大海湾的对面,就是中国的西南大区。从中国支持世界革命的角度,这里的地缘优势是巨大的。
拉珠和迈达维他们的根据地,并不孤立,这个时候,在印度红色走廊的各个地方,已经出现了二十几个这样的小根据地,而中国的特种部队,也已经活动在一些区域,在获得中国的物资支持后,这些根据地,将进入迅速扩展的阶段,按照总的规划,第一步将提供足以武装10万游击部队的所有武器弹药,然后逐年递增,争取在3~5年内,形成“百团”的部队规模,足以与印度军队进行正规的作战。
在印度地下的火焰开始延烧之际,巴基斯坦的总统,穆斯林领袖真纳,却陷入了苦恼之中。中国派遣了医生小组,治好了他的肺炎,这让72岁的他很感激。可是中国代表的话,却让他很不悦。
中国代表指出,从长期来看,巴基斯坦是不可能保得住东巴(原时空后来的孟加拉国)的,世界上还没有过任何一个国家像巴基斯坦这样,两大块国土不仅分离,而且分离得很远,就算运输,都要海运,绕过整个印度次大陆。所以东巴的独立意识,必然会逐渐成长。
关键是,西巴与东巴的民族还不同,西巴主要以旁遮普人为主,而东巴则主要是孟加拉人,虽然同为穆斯林,但两边的语言、习俗,不同的地方太多了,统一的意识很难形成。
所以残酷的现实是,单单依靠穆斯林共同的信仰,是无法长期维系西巴与东巴共同构成的巴基斯坦的,如果心存侥幸,在未来的斗争中,两边恐怕会反目成仇,就连联盟也做不成,反而会成为彼此仇视的敌人。
巴基斯坦的主体是西巴旁遮普人,中国代表问真纳,他真的能做到对两边一碗水端平?巴基斯坦资源有限,必然只能主要投入西巴,这就会导致东巴的疏离和怨恨。
所以中国代表提醒他,还不如他以穆斯林领袖的巨大威望,推动东巴独立,以避免这种穆斯林内部反目成仇的几乎确定的未来。
真纳不愿意听这样的话,但是这几天他不能不深入地思考。他很明白,中国人说的是对的,东巴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巴基斯坦能够不分裂,是非常困难的。他不愿意有这样的未来,但是应该怎样做呢?苦恼纠缠着他。
第259章埃塞俄比亚与坦桑尼亚
在印度次大陆相关行动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对非洲布局。
不过非洲现在相对印度,还不是重点,这是由距离所决定的。印度次大陆是中国可以从陆地,直接施加军事和经济影响的地域,有信心挫败任何帝国主义在此施加的影响及其对国大党政府的支持。但是在非洲,中国的海军强大之前,是比较被动的,从军事上来看,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可以易于使用其强大的海军,截断中国与非洲的联系。
所以与在印度次大陆几乎是半公开地推动革命不同,在非洲,则需要低调地暗中行事。好在这是一个三千万平方公里的大洲,腾挪的余地比较大。
当下中国革命基金的资本有限,所以在非洲就是先选择两个点,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
这两个国家都在东非,选择东非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可以直接抵达东非,而未来印度或者锡兰(斯里兰卡),都可能成为中间的跳板,这就是一条“印度洋海上革命之带”。中国推动世界革命的第一阶段策略,也被叫做“一带一陆”,一带就是这条通往东非的印度洋海上革命之带,而一陆自然就是印度次大陆。
这个策略,是以毛泽东为主,与李思华等人反复磋商后形成的。
在李思华看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在印度推动红色革命,未来实现在印度次大陆上,形成六七个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充
印度次大陆的土地肥沃,耕地的比例极高,因此在平等的原则下发展农业,这些国家易于稳定下来。这里的土地几乎绝大多数都可以开发为耕地,原时空印度那么拉胯,也开垦了1。6亿公顷即160万平方公里(24亿亩)的耕地,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扩大。
只不过印度工业落后,化肥都生产不出来,而农业科技和投入又比较少,所以在原时空平均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水平,水稻亩产不到300斤,小麦亩产不到400斤。就这样,在让一半国民挨饿的同时,资本家和地主还让印度成为了粮食出口大国。
因此如果能让印度变成6~7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支持下,能够提供耕地足够的化肥,以及种子和种植技术的改进,再加上用大型水利工程,解决印度次大陆的旱季缺水问题,那么这个次大陆毫无疑问地将变成大粮仓。有了粮食作为基础,这些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比较容易了,可以形成良好的经济体,构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岛大市场的一部分。
所以印度革命的未来,是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的。正因为如此,目前革命经费的大多数,都是投资在印度上。而非洲,就主要还是非常小规模的布局。
选择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都是非洲大国,人口规模大,一旦革命成功,影响力就非常大。埃塞俄比亚面积超过110万平方公里,人口此时也有近2500万人;而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此时人口超过了13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