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5章(第2页)

第165章(第2页)

于是贝利亚的恐怖又升级了,他让科学家们吓得要死。每次来视察进度时,贝利亚的说法,就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造不出原子弹,所有的人都得在集中营里度过余生!

苏联负责核武器的首席科学家库尔恰托夫,深知责任重大,为了避免冒险,库尔恰托夫和万尼科夫、哈里顿甚至共同决定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中的核心物质的质量,和美国人第一次成功实验的一样,都是6。2公斤。就连重量他们都不敢改动!

苏联感到了美国的沉重威胁,这种威胁,让他们觉得似乎又回到了德国一度要战胜苏联的时候。

中国的反应就简单多了,在1948年的10月,直接试验了搭载氢弹的第二代东风2型中程核导弹,射程达到了1100多公里,而氢弹的当量达到了30万吨,单单当量就是美国此时主力原子弹当量的10倍以上(小男孩当量1。5万吨,胖子当量2万吨)。

世界也由此知道了原子弹还不是威力最大的武器,它的升级版氢弹才是。而美国也郁闷地发现,他们仍然双重落后于中国,不管是弹道导弹,还是氢弹。此时美国对氢弹几乎还是毫无概念,原时空他们是1954年才成功试爆氢弹的。

实际上,美国人对澳日的核轰炸,反而加强了新中国的影响力,原子弹的威力被证明是如此的恐怖,而人们都知道,中国才是第一个掌握原子弹的国家,最新的氢弹试验,显然是美军还不具有的能力。这让欧洲人,开始敬畏起新中国来。

基本战胜澳日后,美国为主的西方酝酿已久的一系列动作开始加速展开。

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一直是憎恨的,此前因为澳日的原因,不能对苏联太强硬,很让他耿耿于怀。当年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作为参议员的他就曾经公开地发表言论:“假如德国比苏联强,我们应该帮助苏联一方;但如果占优的是苏联,那我们便应该帮助德国,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大开杀戒,尽管我一直不愿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况下取得胜利。”最后由于当时的政治不正确,他被迫收回了这句话,但他对于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仇恨是非常明显而突出的。

因此在9月初,他迫不及待地发表了后世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讲:

“。…。。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

“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指苏联,其实也暗指新中国。)”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

“世界不是静止的,而现状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我们不能听任用诸如胁迫一类方法,或政治渗透一类诡计,违反联合国宪章来改变现状。美国帮助自由和独立的民族去维护他们的自由,将有助于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发挥作用……”

当李思华读到杜鲁门的演讲的时候,她难得地前仰后合笑个不停,周小红和王春妮等人都纳闷,首长有什么很高兴的事情吗?

其实李思华是觉得讽刺,杜鲁门的话是多么漂亮啊,反对“胁迫和政治渗透”,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等等,可是后来的美国才是干下这类杜鲁门嘴里反对的事情最多的国家,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美国在违反他所谓的原则,这是“美国反对美国?”资本主义政客的伎俩,就是这样的口是心非、满口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

笑完之后她明白,冷战就要全面开始了,世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对新中国的各种考验,将接踵而来。

李思华知道,杜鲁门主义宣言是第一步,这是表示美国对敌苏联的立场;接下来就是马歇尔计划,这是复兴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使得他们具备能力在一线对抗苏联,消耗苏联的实力;然后则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建立军事联盟,是美国版本的“统一战线”。这是美国发动冷战的三大步骤。

去年丘吉尔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现在很快要变成事实了。

杜鲁门没有直接提新中国,表面上只针对苏联,其实其针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容已经涵盖了中国,杜鲁门等人仇恨的可不仅仅是苏联,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与其在意识形态上是势不两立的。现在不提中国,只不过是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的选择,美国对于同时对敌苏联和中国,并没有把握。

更何况,深层次的,是美国自身对长期利益的把控。将苏联塑造为敌人,那么美国就可以牢牢地控制欧洲,确立自身西方霸主的实质地位,也让欧洲成为美元圈的殖民地,这种利益,使得苏联必须成为它主要的敌人,而不是中国。

所以接下来肯定是对中国的威逼利诱。想到这里,李思华露出微笑,她不觉做了一个拥抱的姿势,所有的“利诱”和“糖衣”都快来吧,让我们拥抱这些。至于“威逼”和“炮弹”,呵呵,见招拆招吧,都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准备了。何况我们的忍耐也只是暂时的,等过了五十年代,再让西方见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在李思华和毛泽东研究即将开启的冷战的同时,斯大林也在研究杜鲁门主义。他沉思数日后,召开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议上他提出了苏联应对美国带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转向敌对的“积极防御政策”,主要包括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重点当然是东欧地区这条“安全带”。

除了在东欧的战略部署,斯大林还特别强调地谈到了新中国。经过这几年的时间,作为一个冷静睿智的现实主义大国领袖,他对于中国早已没有那么愤怒,因为愤怒并不能让苏联收回那些“领土”。在与美国关系走向恶化之后,西线的压力开始全面增大,就像二战前一样,苏联面临的是更大的“大德国”,不能分心到东方。

二战中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国最终还是会从东方与德国夹击苏联,但中国遵守了承诺,完全没有在中苏边境挑动任何事件,还完成了向苏联支付10亿美元的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苏联的对德卫国战争。这让他确认,中国人认为他们对中苏之间的领土划分,已经完成了目标,对于苏联并没有更多的贪欲。

他想到了据说是出自中共领袖之一的李思华的理论,意思是苏联失去了远东,实际上就奠定了中苏友好的基础,因为苏联在新疆有优势,而中国在大远东地区有优势,双方互相钳制。而苏联失去了远东,其根本的利益区,向东就只到中西伯利亚一带,即托木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这里。再向东,就几乎只有苦寒之地,经济和战略的意义,至少在这个时代的科技条件下,并不太大。例如伊尔库茨克州这一带,只有几十万人,能够有多大战略意义?

苏联因此成为相对单纯的欧洲国家,战略方向必然向西,与东方中国的战略冲突可能性,就压制到了最小。

他内心一直承认李思华的理论是对的,现在更是确认,这个理论支撑了苏联可以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正适合当下所用。当然,对于双头鹰被迫变成了向西的单头鹰,他内心是绝对不甘心的,不过这是未来的事情了,要看两国之间长期的实力消涨,他相信自身创造的苏联体制的伟力。

斯大林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思考,那就是苏联不但要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弥补苏联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中苏之间的贸易肯定是有战略意义的。面对西方的威胁,苏联不得不以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重,在民生工业和日用百货等方面,不免投资的幅度是只能比较小的,这会影响苏联人民的生活。

根据情报,中国的民生工业,例如轻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等,发展非常蓬勃,甚至开始大量出口美国,还包括少数欧洲国家。这正是苏联比较欠缺的领域,而苏联又不是没有可以交换的东西,虽然彼此都顾忌对方的军事工业,在这个方面的合作不太可能,但是在其它工业方面苏联还是很有实力的。尤其是矿产资源,苏联非常丰富,至少矿产交换轻工业品和食品的贸易完全可以开展起来。

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关系好了,本身就是对美国和西方的巨大压力,让他们顾此失彼,不敢过于咄咄逼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