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他已经不再是过去有点蔑视,或者觉得苏联远远超过对方的思维,而是将新中国当成了苏联一样的超级大国,是旗鼓相当的角色。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会场大家的讨论声,一下子消失了,然后他平静地对莫洛托夫说道:“联系中国,我想在1949年的春天,访问中国,拜访毛泽东和李思华同志。”
莫洛托夫石头一般的脸上神色仍然平静,但他的内心大吃一惊,与会的苏联高层几乎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除了到伊朗德黑兰参加三巨头会议,斯大林从不出国,这是第一次他主动要求安排出国访问。
大家很快明白了斯大林的考虑,确实建立与中国的新关系,对当前的苏联而言极其重要,可能会奠定全球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格局,斯大林同志重视到要自己亲自出访,也是可以理解的。上次中国的毛泽东已经访问过苏联,虽然是参与四巨头雅尔塔会议,不算是对苏联的专访。但以此为理由,斯大林同志回访在外交上也是非常适合的。
全球大国的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261章斯大林访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斯大林访华的要求立即得到了中国的回应,毛泽东和李思华以联合署名的名义,简单地回复了“热烈欢迎!”4个字,并指示周恩来和外交部长李玉振,立即与莫洛托夫对接,安排好斯大林访华的一切事宜,并商定好行程。
就在中苏双方准备斯大林访华的这一段时间,美国和西方推进冷战的准备工作非常迅速。
新时空1948年11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1949年1月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苏联立即争锋相对,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的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美军只得出动大批运输机向柏林西占区运送物资。
就在斯大林4月访华前,1949年3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正式成立。苏联则在4月7日即斯大林访华的前一天,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至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而几乎在同期,3月17日,美国马歇尔计划正式获得国会批准并实施,苏联很快制定了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莫洛托夫计划,来援助东欧经济。
等到斯大林5月回国后没有几个月,到新时空1949年10月下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这个西方军事联盟就将建立,而只一个多月后,12月份,苏联针对性的华沙公约组织(华约)军事联盟成立。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终于成型,冷战全面展开!
只有中国安之若泰,只是在两大军事联盟成立后,又进行了一次核武器试射,这一次,是射程超过1700公里的东风3型弹道导弹,这种弹道导弹,终于可以被称为“中程”了,仍然是世界领先,昭告全球,亚洲的大国,独立地屹立于东方!方
1949年4月8日,斯大林终于抵达华京,开始了他对新中国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这也是斯大林作为苏联国家领袖,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主动出访外国(不算德黑兰会议的话)。与毛泽东的喜好一样,斯大林也不喜欢坐飞机,他也是乘坐专列,一路火车来到中国。
中国给予了斯大林最高的礼遇。
毛泽东和李思华亲自到华京火车站接车。在车站让斯大林检阅了中国三军仪仗队,并奏响礼炮21响。在斯大林专车到国宾馆的路上,摩托车开道,而道路的两侧,有超过十万人民,手持中苏两国国旗欢迎斯大林的到访。横幅锦旗和彩灯,挂满了经过的各条道路。
在斯大林下午在宾馆稍事休息后,中方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全体在京的中共政治局委员,在酒宴现场站成了一排,欢迎斯大林及苏联代表团的到来。总之,中国给足了斯大林的面子,也让其它的苏联来宾包括莫洛托夫,非常满意。
毛泽东与斯大林,上次在莫斯科和雅尔塔已经熟悉了,而斯大林与李思华则是第一次见面,两人都对对方非常关注。
李思华注意到,斯大林看上去貌不惊人,苏联大使馆提供的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斯大林画像,与她现在实际见到的本人相比,其实出入蛮大的。真实的斯大林有点矮胖,肯定比毛泽东的身高低一截,头发略带红色,脸上有些麻子,右手明显地比左手小,他总是藏着右手。
不过这一点也没有改变李思华对他的看法。他并不是个普通人,神色泰然自若,自然地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气质,总是非常平静,似乎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斯大林对李思华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第一次见到这个清秀的中年女子,他就注意到她非常有军人风范,应该平时都有坚持身体锻炼。虽然知道她已经是43岁,但身材仍然如同青年,挺拔秀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一对眼睛,非常锐利,目光如炬,似乎能看透别人的心魄,这让他想到了资料里提及的此女早年“桀骜不驯、决不妥协、强势无比”的性格,内心感叹,如果不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如何能以女子之身,成为中国军队的缔造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之一?
晚宴后,毛泽东和李思华请斯大林早点休息,明天再进入正题的讨论。
斯大林却没能很早地休息,晚上他一直在思考谈判的课题。中国人的待遇当然让他满意,但他哪里是在乎这个的人?只是从中国给予他的最高礼遇,就几乎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中国对他的出访非常重视,他们也对改善中苏关系非常有期待,这就好,双方有着共同的心态和趋向,谈判就易于取得成果,这使得他有些高兴。
毛泽东、李思华与斯大林的谈判持续了十几天,中间偶尔中断,邀请斯大林在华京附近参观访问,实际上就是谈得紧张了,大家就缓和一下气氛。不过斯大林也由此见识了中国的“新农村”体系建设发展,包括乡寨、五通五建、民兵组织、流动民兵等,当然也包括一些城市和工业的内容,尤其是四流工程。不过斯大林最感兴趣的还是农村系统,中国现在的模式与苏联的集体农庄差别很大,看上去都是合作社和公有制为主,但中国市场化的成分非常高,农业多元化的成果也丰硕,这也反过去让他思考苏联模式的合理性。
斯大林认可中共有些地方做得比苏联要好,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策略,中国能用,苏联未必能用,尤其在牺牲了2700万最优秀的一代社会主义青年之后,现在苏联人才奇缺,很多不合格的人,也只能提拔上来顶着,像中国这样注重流动性和规模性的倾向,苏联就不能做。不过还是有很多可参考的地方,他决定回国后组织几个小组,来中国做一些体制研究,供苏共参考。
从参观中他也认知到,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较低,但这是人口规模太大造成的历史问题,中国在工业化和农业多元化上取得的成果,却不比苏联差。让他比较羡慕的,是中国的民生工业的蓬勃发展,虽然他对于中共允许私有制不以为然,这分散了国家的可用资源。在他看来,中国有着丰厚的人力资源,资本的情况也不错,而且利用二战统一了整个东亚,在其周边附近没有帝国主义的沉重压力,因此才能轻重工业同步发展。相反苏联的人口规模太小,在欧洲直接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在战略上因此必须集中到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在这个基础打好之后,才能带动苏联轻工业和民生工业的发展。
经过十几天的谈判,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合作条约》,有些条款是公开的,但大多数是秘密的,属于《密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中苏双方的关系应该友好合作。在两国边境,进一步缩减各自驻军到40万人及以下的水平,建立边境问题磋商机制,实行定期边境问题军长级协调,避免两国的边境摩擦。
二、从东到西,在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一直到阿尔泰和哈萨克的中苏边境上,择地开放双边贸易的10个口岸,进行全方位的贸易合作。双方将因此而设立多个对对方国家专营的进出口公司,各自分别解决口岸到各自国内的交通和仓储物流条件。
三、为了合作贸易,双方采取“货币互换”的贸易方式。暂时约定按照卢布:人民币为3:1的汇率(此时卢布对美元官方汇率大约是4:1,但非贸易汇率和黑市汇率几乎都在10:1左右,中苏达成的协议其实是按卢布对美元7。5:1计算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此时仍在2。5:1附近。),中国向苏联提供100亿人民币,而苏联向中国提供300亿卢布,作为双方企业贸易的货币基础。未来将根据贸易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四、全面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允许民间交流往来,双边开放留学、双方各自部分地区旅游、新闻和媒体互驻、苏联州级与中国省级的经贸自主交流往来、两国在医药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科学交流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