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当初向印度次大陆五个邦,派出了二十几只组织健全、在中国经过长期培训的次大陆各族裔的游击队和党组织,经过2年多的发展,这些游击队大致形成了24个团左右的兵力,占领了五个邦大面积的农村,现在印度在这里的存在,只限于一些大中城市。但是暴风雨可能要来了,因为南部的海得拉巴,已经被印军全面占领。
海得拉巴大公的雇佣军,只能靠钱维持,战斗意志和战力都太弱了,虽然购买了中国提供的大批武器弹药,也经过中国派遣教官的一些军事训练,但终究是一只旧军队,在印度超过50万军队的合围下,逐渐还是失败了,不过相对于历史上印度几乎是“和平接收”的情况,在海得拉巴的战斗中,印军的损失,至少超过了8万人。
就这样,印军还不敢处决海得拉巴大公,因为担心激起全印度那些大公和潜在独立势力的愤怒,只能是把他关进监狱,号称永久监禁。
但印度的南部已经平定,印军的矛头就很可能转到针对这五个邦(实际上已经是9个邦了)的红色根据地上来,数十万大军的“围剿”很可能在数月后就会发生——等待印军从海得拉巴战争中缓过气来。
因此现在的时机非常关键,按照中央的决定,准备迅速加强次大陆红色根据地的军队建设。中国准备了14个师的装备和充足弹药,准备在顾问团的指挥下,将红色军队从24个团扩展到42个团,超过14万人,组成14个师的游击军队,这些军队已经具备了正规军的雏形,但战斗方式仍以利用山区的运动穿插和游击为主,暂时需要避免与印军正面决战。
能够向次大陆红色军队提供这样的资源,是因为1951年的革命基金预算已经高达2。5亿元(大致按照GDP的0。05%),而投资在印度次大陆的经费,就高达1。5亿元,加之提供给他们的武器装备,大量利用了我军淘汰替换下来的旧式武器和弹药,能够节省大量的费用。
在中国看来,这只部队的大问题,还是宗教,虽然以印度教徒为主,但穆斯林也不少——印度的穆斯林是社会底层,最穷,所以参与革命的比例也高。还有一些其它教徒。虽然能够参加革命,其宗教信仰就不会太坚定,但是影响还是很大的,而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也易于发生冲突,因为至少彼此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教徒之间最容易看异教徒不顺眼。
这只部队很奇特,让领导人们,例如拉珠和迈达维这些人,头疼不已,按照赵云腾的观察,这里的难度比国内当年困难多了,人心复杂呀。
由此这只军队就有两个非常特殊的特点,第一是女兵的比例特别高,现在几乎达到总人数的23,在各级指挥官中的比例,也超过了23。因为她们反而是最坚定的战士,也最能吃苦,而她们对于宗教的眷恋,是最弱的,甚至有些人充满了仇视。原来的宗教之下,她们用“命如蝼蚁”来形容,绝不为过。
好在现代武器,对于男女之间的体能差异要求,已经大大下降。游击战需要的是耐力,而这些瘦瘦小小的女兵,其耐力反而是惊人的。
第二个特点,是在班的编制上,按宗教分开,例如穆斯林班,印度教班,至少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致,生活吃住和行动在一起,就比较能够彼此配合。不过指挥官系统中,是混编,如果这点觉悟都没有,当然不会提拔。
赵云腾近期的主要工作,就是编成这14个师,再将之组合成4个军和2个独立师的主力部队。根据地很难编成类似国内的国卫部队,所以在主力部队之下,就是当地农村的民兵组织,他们负责保卫自己的村庄和组织村庄内部的生产,以合作社的方式驱动所有村民耕作。
民兵组织名义上现在至少超过了50万人,但战斗力很差。
赵云腾更感兴趣的,是当地党组织和根据地的建设,对于国内的情况,在他成长的时候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而在次大陆,他则是眼睁睁地看着一幕幕的现实情况发生,所以对比研究,他是很有兴趣的。
现在次大陆建立了两个共产党,一个是拉珠与迈达维等人为主的“比哈尔与孟加拉共产党”(比孟共),另一个是桑贾伊和本德等人为主的“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共产党”(奥恰共)。
之所以会一分为二,是因为这两帮人不是很团结,发展思想不是完全一致,而各自争夺领导权。他们是在不同的地域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彼此不服气。所以在中国顾问团的协调下,干脆就分成了2个党,比孟共未来在比哈尔(包括原时空的贾坎德邦)与西孟加拉建国,而奥恰共未来在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建国,各自按照自己的思想发展。各自都有出海口,都可以得到孟加拉湾对面的中国的支持。
但是为了应对国大党印度的进攻,大家还需要协调一致,这样反而让顾问团获得了很大的指挥权。这次的14个师中,有6个是比孟共的部队,而8个是奥恰共的部队。
赵云腾所在的比哈尔,自然是比孟共的核心根据地。这里由于邻接中国的锡金,因此是补给最便利的地方,比孟共的整军也主要在这里进行。
经过二年多的建设,比孟共在这里的农村根据地,已经有着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带来了缺乏化肥下,一整套的农业生产规范和技术,在全根据地推广。而且中国还不断援助粮食和医药,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使得比孟共有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派遣的人员,在比哈尔建立了各种技术学校,主要就是推广适合这里农村根据地的各种技术,除了农业外,还包括赤脚医生等,比孟共中的知识分子也加入进来,他们主要是传播革命思想,以及教授语言文字等。
由于比哈尔有煤矿,在比孟共占领了几个煤田后,中国派出技术人员协助比孟共建立了煤矿,所以现在蜂窝煤开始在根据地推广,这使得当地人开始能够喝开水,患病的比例因此大幅下降,这还在农村造成了一种影响,那就是喝开水不得病。
在赵云腾的观察中,比哈尔最强的还是农业,这里的耕地太肥沃了,大约60%的地域,都可以开垦为耕地,根据地虽然依靠着山区,但到1951年,他们也很有信心实现粮食自给。
根据地还开始组织民众,修筑水库和道路,这是应对雨季的重要举措。
一个还非常落后,但开始井然有序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给到来刚刚2个月的赵云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抬起头来望着远方出神。比哈尔冬天20度左右的气温,让人感觉很舒服。可是他就要南下了,国大党印度很可能从其中央邦,进攻恰蒂斯加尔,那里才是最前线,整编后的革命军,将试图在那里与印军周旋,赢得更多的发展时间。
按照他前世所知,印度此时的军队并不强力,训练更是比较差,靠的是主力部队当年在欧洲当雇佣军获得的战斗经验。不过比孟共与奥恰共的革命军也还是比较弱,谁能胜出呢?
第266章斯大林真相与李思华访美
李思华即将访美,不过今天她与毛泽东谈论的,仍然主要是苏联。
你要说在新时空的这个阶段,中国是重视苏联还是重视美国,虽然说起来都是一样的重视,但在实质上还是会更注重苏联一些。没有其它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联是中国强大的邻国,两国的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不能不重视啊。美国再强大,毕竟隔着海洋,苏联就在中国边上,卧榻之侧,有着一只巨大的北极熊,能不关心和重视吗?
李思华向毛泽东感叹说:“经过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完全可以确认,除了人口,苏联其它的力量,都已经基本恢复了过来。这种苏联体制的战斗力,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可畏可怖呀。”
“这几年他们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平均高达16%,我国都只有不到15%。整个经济实力,已经超出了苏德战争之前,所以那个强大的苏联,不仅是军事力量,而且是工业和经济力量,都回来了。”
“而且不仅是重工业,斯大林吸取了我们的经验,对于民生产业投资有所加强,即使不是加强得很厉害,但成效还是显著的。苏联的纺织品、冰箱产量增速极快,我看没有几年甚至会超过美国。而他们比较强势的民生产业,例如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等的产量,恐怕也会超过美国。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具备明确发展路径的产业,苏联能够轻而易举地组织起巨大的产量,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