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英军官的强烈建议下,尼赫鲁和国大党政府只好按捺住焦虑的心态,同意了英国顾问团10月份出兵的计划,在3~9月的这7个月,是招募新兵和训练的阶段。
于是在3~4月份,印度在中央邦为主,紧急招募了大量新兵,加上原来这个方向的20多万部队,总共凑齐了超过50万部队,交给美英军官们进行训练,并用他们提供的武器弹药迅速装备印军。
美英军官团对印军战略的规划,是在1952年的10月份,印军形成11个军的兵力,绕过东高止山脉,从几个缺口直接进攻两个红色根据地,在摧毁根据地后,再围剿东高止山脉中的游击队。
这个战略的依据是,东高止山脉并不是一座连续的山脉,中间有多处断口,实际上是由几大块构成的,因此绕过去并不困难。
不过,此时的印度政府,早已被两个共产党在中国的指导下,渗透成了筛子,因此大量关于美英支持国大党印度的情报,都被传递给了根据地,并上报了中共中央。
这种情况其实中央早有预料,英国人难道会放任亲中国的力量,占领整个次大陆?更不要说此时已经以全球霸主自居的美国了。对他们的干涉早有准备。
在两大根据地的民兵组织中,早已选择了一部分进行真正严格军事训练的干部和人员。在得到确切的情报后,中国1952年对次大陆的革命支援基金立即翻了一倍,从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了4亿元,这笔资金,34以上都用来扩军。
人力资源是非常充沛的,但关键是选择意志坚定、对革命有一定认知的人,所以主要还是从民兵中筛选,人数上扩张到了47万左右的主力部队,分为4个集团军和若干独立师、旅。
每个集团军包括8~10万人,至少有6个步兵师,再加一些其它部队。由于中国军队在1952年已经进入了大换装的时代,因此有着不少二战时的剩余武器弹药,大量地被运往次大陆的根据地,两个根据地甚至各有了一个混合航空兵师(320架战机),以及各1个坦克装甲师(420辆猛虎坦克)。相关人员早就送往藏南省培训,现在只要武装到位就行。
所以整体上,次大陆的两个根据地,已经开始具备与印军在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中国并不惧怕美英的介入,单单是部队换装撤下来的武器弹药,足够次大陆的革命军打个5年的。
次大陆的敌对双方,都进入了紧张的战争筹备和提前训练阶段。
第270章次大陆东部赤化与斯大林之死
1952年5月,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
在首都卡拉奇,周恩来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卡拉奇数十万人在道旁热烈欢迎他,因为都知道他代表着巴基斯坦真正的最大盟友中国,而巴基斯坦得以占领大部分克什米尔和整个旁遮普,没有中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巴基斯坦的中坚力量就是旁遮普人,虽然英国划分的时候,之所以有印度的旁遮普邦,是因为用那里容纳信奉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可是旁遮普毕竟是同一个民族,因为信仰不同就要分成两国,很多巴基斯坦人是非常痛恨这样的结果的,而中国让他们得以圆梦,因此在新时空,早早地巴基斯坦人就开始建立起对中国的好感。
不过这都是因为利益,也不用看得太重。
中国在1948年治愈了巴基斯坦创建者真纳的肺病,使得他相比原时空多活了几年,在1952年,他虽然身体衰弱,但仍然是巴基斯坦自治邦的总督(此时巴基斯坦还未正式建国,要到1956年),虽然这个国家主要是由真纳的挚友、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在负责日常具体的管理。
阿里汉也是非常感激中国的,在去年的10月份,有一个阿富汗人在他视察拉瓦尔品第的时候意图刺杀他,被同行的中国大使的警卫及时击毙,可谓是救了他一命——他自己的警卫毫无警觉,如果不是中国人,他就肯定会就此被杀。
正因为巴基斯坦在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得到了满足,因此在真纳提出东巴问题的时候,上层建筑能够比较理性地承认东巴的长期问题。现在巴基斯坦在东巴实行完全自治,将东巴(孟加拉)设置为一个自治领,除了同属于巴基斯坦的名义,实际上是让当地人自行治理,包括治安,在国防上给了当地武装一些编制。制这迅速地稳定了东巴当地的不满情绪——虽然西巴对东巴没有资源支持,但至少不碍事,让当地自行管理。虽然这让孟加拉成为了国中之国,但至少不用西巴耗费资源和兵力了。
现在西巴的国防,由阿里汗负责,所以周恩来此次出访的主要目标,除了真纳,就是阿里汗。
周恩来出访的目标是两个。第一个可以称为“武器换行动”,向巴基斯坦免费赠予一批中国换防下来的旧式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和战机,甚至还有俯冲轰炸机这样的武器,换取巴基斯坦在印度边境上积极地活动,拖住大批的印度军队,使之无力支援东面。
第二个则是经济上的,中国已经完成了“大山南环线”的干线公路体系,现在想进一步延伸,从红旗拉普和克什米尔两个方向,与巴基斯坦联合修筑干线公路,通往巴基斯坦筹备中的新首都伊斯兰堡和北方重镇拉合尔,然后将公路一直向南,连接巴基斯坦一些比较重要的城镇,最后抵达现在的首都卡拉奇,也就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港口。
至于瓜达尔港什么的,是要等到这条重要的干线公路完成后再说。
对于中国的意义,一方面是将巴基斯坦从经济上基本纳入中国经济圈。另一方面则是战略性的,卡拉奇是阿拉伯海的重要港口,已经接近阿曼湾,海洋的对面就是中东的阿曼,这对于未来影响中东,是一条战略线路。
当然,对于巴基斯坦的意义也很大,不但是改善了他们国内的交通,而且与中国和山南三国都连接了起来,接入了中国的大市场,这在经济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此他们的贸易往来,就不会只是阿拉伯世界这一个方向,而是多了中国,甚至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之间贸易的中转节点地域,当然有着长运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建议真纳和阿里汗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如果说在建国前巴基斯坦的这些上层建筑,还有与印度和平共处的幻想的话,经过这几年,所有人都认知清楚了,印度就是巴基斯坦永恒的敌人,而印度因其体量,总是要强于巴基斯坦,巴国处于危险的弱势方。
在夺下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后,他们更是十分清楚,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此后绝无可能改变。中国提出的这个交换,对于巴基斯坦非常有利,而且并不需要自己真的去进攻印度,只要拖住他们,就能得到大批武器弹药,极大地改善巴基斯坦军队的装备,这样的事还不干,那不是傻子吗?
他们很清楚,这样的让巴国“大占便宜”,其实是中国有意地增强巴国对抗印度的军事实力,这几年他们看得非常明白,中国在尽力地削弱国大党印度,他们不愿意在中国边上,出现一个与他们社会体制不一致的大国,这就是巴基斯坦的战略机会,当然要把握住。
第二个建议真纳和阿里汗个人也是同意的,但他们还需要说服其它人,完成巴基斯坦内部的流程。真纳和阿里汗都是在英国受过长期的高等教育的,是穆斯林中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一代人,他们对于与中国联合修筑战略公路的意义非常清楚,这对于巴基斯坦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发展国家经济都非常重要。
建国以后,他们自己主政,对于巴国的落后是非常着急的,两人还不同于那种部族出身的贵族,不太在意社会的整体发展,他们是很在意的,也想把巴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否则抵御印度都不够,如何保障穆斯林的利益呢?
此前他们的国策,主要是交好西边的阿拉伯世界,因为大家的信仰相同。至于中国,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主要是考虑军事和政治,对经济没有什么考虑。但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再有中国筑路的话,巴国的经济就可以在两个方向发力了。
至于顾虑中国通过公路入侵之类的想法,真纳和阿里汗都是一笑置之。中国要是真的想侵略巴基斯坦,在已经控制了大山南地域,并且修筑好了高质量公路的前提下,没有巴国内部的公路,又能对他们的军事行动增加多大的阻碍?扯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