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临安第三日,船至苏州。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来了苏州,自然不可不游。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诗衣的姑姑、嫁入江南花家的卫清歌,此时正与夫君在苏州定居,不能不拜会。
江南花家,富可敌国。
如此财富,自然少不了官面上的扶持,或者说保护。
当代花家家主兄弟二人,长兄花如令执掌家业,他是个商业奇才,花家也就是在他的手上才壮大到如今地步。二弟花如砚,亦是卫清歌夫君,自幼好读书,后科举及第,入朝为官。一度做到户部左侍郎的位置,只不过前几年因政见不同、党争倾轧等原因,借老父病逝、回家丁忧之机,辞职归乡,住在苏州老宅。
如此,诗衣自然要前来走动一下。
当然,这也与她不急着赶路有关——难得出来一趟,总要多走走,多看看。
至于另一个隐藏前提,则是她的身体状态确有好转——虽然不多,但在内家真气的滋养下,的确是一点点的在修复。
这个修复应该是有上限的,否则,楚留香楚大哥只向她传授内功就好,没必要再向她介绍三位江湖上的神医。
但即便如此,停止恶化甚至还略有好转的身体,也让诗衣的时间更加充裕,无需让旅程变得争分夺秒。
见了姑父姑母,寒暄一番后,自然会被问起此行何为。诗衣也照实说了(当然只是寻医问诊那一部分),结果姑母叹息一番后,忽然双手一拍道:“可惜,可惜!若是小七也在家,一起去瞧瞧也是好的。”
花如砚听后,也是连连跺脚,叹息不已。
诗衣不解其意。于是卫清歌为之解释,原来花如砚长兄花如令膝下共有七子,最小的叫花满楼,生得俊秀不凡,性情温和,举止有礼,气质温文儒雅,是个极好的青年,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其七岁时双目失明,这么多年寻医问诊,却始终无用。而他本人却从不怨天尤人,反而对人、对大自然都充满热爱,愈发让人感到遗憾。
诗衣目瞪口呆。
原来真正的武林高手,就在身边啊。
那么自己这么多年,直到最近才了解到江湖事,原因出在哪里呢?
听闻花满楼竟是自己拐着弯的小哥哥,诗衣当然欣喜至极,更想与之见一见。然而姑父姑母叹道,却是前些时日,花家小七有江湖上的朋友上门,两人随后就离开苏州,也不知现在去了何处。
诗衣心中之懊丧,可想而知。
事已至此,诗衣也无法。只好收拾心情,安慰自己,既有这份姻亲在,又知其住所,早晚有见面的一天。
诗衣首次来苏州,姑父姑母邀请其多住几日,诗衣自然应诺。在苏州待了三天,这才告辞。
座船已在码头准备妥当。诗衣一时兴起,与姑父姑母告辞后,并没有坐着马车赴码头,而是先乘船到太湖一游,欣赏了一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太湖美景后,才转乘小舟,进入太湖与运河相连的水道。
眼见就要到城郊码头,却见到不远处湖岸站着一对奇怪的组合。
一个番僧、一个年轻公子,都骑着马。只不过那年轻公子一袭青衫,容仪如玉,明净柔和,只是此刻双手僵直,垂在身侧,神色萎靡。而其座骑缰绳,则由那番僧执握。
那番僧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俨然一得道高僧。其汉语亦很好,逢人便问话。诗衣一行本来隔得远,听不甚清。及近,才听那番僧似是在问什么“参合庄如何走”“有个慕容大庄主在哪里”。
唔……
穿越前,作为喜欢玩武侠RPG游戏的九五后女生,诗衣对武侠小说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过“掌握”得不够均衡。
具体来说,相比古系,她更了解金系——并不是喜好如此,纯粹是因为金系的影视剧更多,翻拍得也勤。对于已经远离武侠黄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相比原著,确实是武侠影视剧更易“入坑”。
而金系武侠当中,射雕三部曲、天龙、笑傲这几部,是她最熟悉的,不仅影视剧基本完整看过,有的甚至连原著也读过,所以不仅仅是其中的主角和重要人物,故事线也大致比较了解。
第二档则是碧血剑、飞狐、鹿鼎记、连城诀等,知道男女主角和几个重要人物,知道大致的故事梗概,但再多的就不怎么清楚了。
剩下的诸如侠客行、鸳鸯刀啥的,既没有看过影视剧,也没有看过原著,最多也就是道听途说听了几个主角的名字,连讲得啥故事都不知道。属于此刻主角站在她面前自我介绍她都有可能一脸懵懂的水平。
而古系武侠当中,最出名的几部,在了解程度上,大致与金系的第二档差不多。而绝大多数,甚至连第三档都不如——古大侠不仅高产,而且质量相对也不怎么稳定,前位作品与后排作品在影响力、美誉度也差距更大。金老爷子的作品,她起码还知道个名字,而古大侠的后排作品,把书名摆在她眼前,她都不一定认得出来。
同时代与金、古两位大侠的梁大侠,其作品,诗衣就知道个白发魔女和萍踪侠影,而且之所以知道,也是全靠影视剧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