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楷深吸一口气,此事确实是他理亏。他躬身道:“陛下,弩臂裂纹,确为小子失察之过,不敢推诿。然此事根源,在于木料入库检验规程尚有疏漏,已及时补救,未造成实际损失。且此事恰恰证明,‘标准化’非为万能,需不断完善,尤需加强源头物料管控!小子已建立‘批次追溯’之法,严控来料,杜绝再犯!此有整改文书与追溯记录为证!”
他坦然承认错误,但同时强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系”的积极态度,并将事故转化为推动“标准化”深化的契机。
这一番应对,不推诿,不狡辩,有理有据,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证伪,顿时让许多中立的官员微微颔首。
曹玮此时出列表态:“陛下,赵楷年少,行事或有疏漏,然其心可嘉,其法有验。军械制造,关乎国运,墨守成规,必落后于人。‘标准化’虽有瑕疵,然其利远大于弊。前线将士之誉,便是明证。当助其完善,而非因噎废食。”
吕夷简也缓缓开口:“曹承旨所言甚是。新法试行,岂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标准化’于军械之效,确有可观。然其是否适于百工,尚需斟酌。可暂限于军工作坊试行,待成效卓著,再议推广。”
老宰相依旧是和稀泥,但肯定了军工作用的有效性。
赵祯静静听着双方的辩论,看着那些图表和数据,手指轻轻敲着御案。
良久,他缓缓开口:“朕观尔等所议,皆有其理。赵楷。”
“臣在。”
“你之所为,数据详实,前线有验,确于军械制造有益。然其法颇新,争议亦大,且亦有疏漏。朕意,准‘标准化’于将作监军工作坊继续试行,然需限其范围,严其规程,尤重物料根本,绝不可再出纰漏。工部、兵部需协同监管,共定章程。你可能做到?”
“臣遵旨!定当谨记圣训,完善新法,不负圣望!”赵楷激动地叩首。皇帝终于做出了明确的裁决!虽然限制了范围,但毕竟保住了根本!
赵祯又看向王貺等人:“王卿等所虑,亦是为国。新法试行,监管需严。着工部、御史台,密切关注,若有弊病,即时奏报。”
“臣等遵旨!”王貺等人虽心有不甘,但皇帝已金口玉言,只能躬身领命。
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朝堂之争,终于以赵楷和“标准化”的惨胜而告终。
退朝之后,赵楷走出垂拱殿,只觉得浑身虚脱,后背早已被冷汗湿透。阳光照在身上,却感到一阵不真实的恍惚。
“恭喜赵先生了。”曹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赵楷连忙转身行礼:“全赖大人回护!”
曹玮淡淡一笑:“非也。是你自己,用实绩挣来的。然切记,陛下虽准你试行,却亦设下藩篱。日后行事,需更加如履薄冰,尤其工部那边,绝不会善罢甘休。”
“下官明白。”赵楷凛然应道。
经此一役,赵楷在朝堂上算是真正留下了名字,虽然毁誉参半,但再也无人敢轻视他这个“不务正业”的宗室子弟和他那套“歪理邪说”。
回到将作监,消息早已传开。孙主事、铁蛋、鲁小鱼等人欢呼雀跃,如同过节。就连张匠头等老师傅,看赵楷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的敬畏。
赵楷却没有时间庆祝。皇帝的旨意既是肯定,也是紧箍咒。他必须尽快完善“标准化”体系,尤其是加强物料管控和质量追溯,堵住所有漏洞。
他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首先便是联合工部虞衡清吏司(尽管对方极不情愿),开始制定军工作料准入标准和检验规程,从源头把控质量。同时,将“批次管理”和“追溯体系”制度化,推广到所有军工作坊。
过程依旧阻力重重,但有了皇帝的旨意,推进起来总算名正言顺了许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王貺等人的正面攻击受挫后,果然如曹玮所料,改变了策略,将矛头转向了更隐蔽的方向。
这日,赵楷正在审核新制定的铁料验收标准,孙主事又一脸古怪地跑来。
“赵先生,不好了……坊间……坊间都在传,说您……您那‘标准化’,是……是‘墨家余孽’,‘机械之心’,罔顾人伦,有干天和……”
赵楷闻言,手一抖,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墨痕。
“墨家余孽?机械之心?”他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这顶帽子,比之前的任何指控都要恶毒百倍!